正文 德慶縣2009~2011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數據分析(1 / 3)

德慶縣2009~2011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數據分析

調查與實驗研究

作者:黃文林

[摘要] 目的 了解德慶縣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報告情況,分析預防接種的安全性及工作質量。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德慶縣2009~2011年報告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 2009~2011年德慶縣報告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170例,AEFI報告發生率為20.99/10萬劑次。反應分類構成為一般反應占72.94%(15.31/10萬劑次)、異常反應占24.12%(5.06/10萬劑次)、偶合反應占2.94%(0.62/10萬劑次)。全縣接種單位報告覆蓋率為61.54%(8/13),病例報告男女比例為1.13∶1,年齡分布以1歲以下年齡組較多(47.06%),主要報告月份為3~8月份,報告反應時間較多發生在1 d內(67.06%);AEFI涉及25種疫苗,第一類疫苗AEFI報告發生率以全細胞百白破疫苗(212.12/10萬劑次)、無細胞百白破疫苗(43.11/10萬劑次)、麻風疫苗(29.07/10萬劑次)居前3位;第二類疫苗AEFI報告發生率以甲乙肝聯合疫苗(225.56/10萬劑次)、23價肺炎疫苗(164.38/10萬劑次)、甲肝滅活疫苗(115.42/10萬劑次)居前3位。一類疫苗的報告發生率17.57/10萬劑次,二類疫苗為37.58/10萬劑次,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5,P = 0.10)。一般反應中以發熱(53.23%)、局部紅腫硬結(30.65%)為主;異常反應中以過敏性皮疹(56.10%)為主;偶合反應以上呼吸道感染較多。 結論 德慶縣預防接種的安全性和工作質量較好,規範實施預防接種,減少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及其負麵影響,促進提高預防接種工作質量。

[關鍵詞] 預防接種副反應(AEFI);報告發生率;監測係統

[中圖分類號] R18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01-03

自2008年9月廣東省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以來,疫苗種類和接種劑次不斷增加,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病率進一步下降,而且疫苗接種對象均為健康人群,近年媒體廣泛報道“山西疫苗事件”對預防接種產生較大的負麵影響,因此人們更加關注接種疫苗不良反應。為規範報告和處置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EFI),消除群眾對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誤解,有效提高預防接種質量,現對德慶縣2009~2011年疑似預防接種反應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09~2011年在德慶縣13個鎮的預防接種門診在AEFI監測係統的報告的AEFI病例及個案資料。疑似異常反應的相關數據來自各接種門診每月上報的《廣東省預防接種不良事件月報表》。

1.2 病例監測及診斷

由各鎮的預防接種門診在AEFI監測係統進行個案報告和個案調查,並錄入AEFI監測係統,縣疾控中心根據《全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方案》(以下稱《監測方案》)[1]進行核實診斷,明確AEFI反應種類,難於診斷的AEFI類型,上報上級AEFI診斷專家小組進行診斷。

1.3 反應分類和疫苗分類

根據《監測方案》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主要分不良反應(包括一般反應、異常反應)、疫苗質量事故、接種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應[1]。根據國務院令第434號《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分為第一類疫苗(國家免費提供,接種對象應該接種)和第二類疫苗(接種對象自願自費接種)[2]。

1.4 統計學方法

從AEFI監測係統導出Excel文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AEFI報告概況

2009~2011年德慶縣無疫苗質量事故、接種事故和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報告,上報至監測係統的AEFI個案170例,無死亡病例報告,其中一般反應124例,占72.94%;異常反應41例,占24.12%;偶合症5例,占2.94%。

2.1.1 病例地區分布 全縣13個鎮(街道),有8個鎮(街道)有病例報告,報告覆蓋率為61.54%,分別是德城90例(占52.94%)、回龍鎮37例(占21.76%)、鳳村鎮14例(占8.24%)、馬圩鎮12例(占7.06%)、官圩鎮9例(占5.29%)、莫村鎮5例(占2.94%)、永豐鎮2例(占1.18%)、新圩鎮1例(占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