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論(1 / 1)

獎賞(或獎勵)與懲罰廣泛地存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懲罰是最古老的道德教育方法之一。例如,在古代埃及教育中,體罰就十分盛行。古埃及有一條諺語說:“男孩子的耳朵長在背上,打他他才聽。”在我國,“棒下出孝子”這一諺語在很長時期內幾乎被看作孩子品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準則。在西方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諺語。在今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方麵,獎勵與懲罰的使用十分普遍。另一方麵,用於指導獎勵與懲罰的理論依據仍然非常薄弱。在教育發展的曆史中,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教育中的獎勵與懲罰問題進行了深人地研究。許多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盧梭、赫爾巴特、馬卡連柯等都對教育中的獎勵與懲罰有過深入研究和論述。但這些研究和論述要給目前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指導還有諸多局限性。

首先,教育理論家和心理學家關於獎懲的研究隻是他們相關研究的一個部分,分散在不同的主題之中。所以,為實踐需要而尋求理論指導的教育者們很難從某一個理論家的論著中找到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所需的較為全麵和係統的指導。

其次,在教育領域中,即使是較為成熟的原理、原則和要求,在運用於實踐時必須與一定民族在特定時期對教育的特殊要求結合起來。因此,在教育的主題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的今天,曆史上已經提出的觀念、觀點、原理和原則也就不能直接用於指導當前的實踐。

第三,一定時期教育教學研究的主導內容和主題通常並非完全為實踐的要求所驅動,它既受自身內在趨勢的推動,也受研究者們在其互動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興趣影響而超越或落後於現實的要求。因此,在目前研究文獻中,實踐者要找到與無數的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及與熱門話題相聯係的資料極為容易,但要尋求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常見問題的較為科學的“理念”和“策略”則極其困難。這一現象在獎勵與懲罰問題上顯得尤為突出。在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減輕學業負擔等問題是理論和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由於獎勵與懲罰既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且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許多方麵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外顯的,也可能是內隱的。所以,正確認識獎勵與懲罰在教育中的意義及對學生的影響,以便在較為理性的水平上自覺地使用教育對策與措施,就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來自觀察的資料表明,在我國教育教學實踐中,許多教育者在對學生實施獎勵與懲罰時往往不是出於理性的思考,而是出於權威心態、急功近利心態、報複心態和消極無奈心態,獎與懲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因不恰當地使用懲罰而導致嚴重的、悲劇性後果的報道也時常出現在新聞媒體中。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對學校教育中的獎勵與懲罰問題進行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直到最近,有學者撰文指出,懲罰在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懲罰要實現的教育目的、懲罰作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懲罰的代價和風險、實施懲罰的度的限定、懲罰究竟應由誰來實施、教師懲罰學生的權限究竟有多大等問題仍然是教育領域中巫待解決和澄清的重大理論問題。

在教育發展的曆史中,教育的理念因時代而不同。但獎勵與懲罰不因新舊理念的更替而消失。本書試對教育中關於獎懲認識的演變進行較為係統地考察,通過這種考察,較為深人、全麵地揭示獎勵與懲罰在教育中的功能,揭示獎懲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多方麵的影響,並對教育中使用最為頻繁的某些類型的懲罰對學生的不同影響進行深人地分析,提出實踐中合理使用獎勵與懲罰的原則及對策,為提高教育實踐中使用這一對措施的可預見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