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遺願(下)
故事名家
作者:方冠晴
故事注重情節發展,又一直講究語言的“口頭性”,這便讓許多人誤解,以為隻要編織奇巧的情節就行,不在乎語言的運用,或者認為,語言越土越好,土得掉渣就是最好的。
我認為,故事恰恰是最在乎語言運用的,它的“口頭性”不是土,而是一種藝術。就像相聲演員和脫口秀演員一樣,要用最精準最簡潔最形象逼真的語言敘事,不矯揉造作,不“學生腔”。同一件事,我講出來也許幹巴巴的,但相聲演員講出來,三兩句話,卻讓你捧腹大笑,這就是語言藝術。寫故事多年,我一直注重在故事語言上下功夫,隻是能力有限,語言一直還運用得不好。
五、報恩與贖罪
何家坳地處深山,經濟條件一直不好。年輕人還能出外打工掙點錢,上了點年紀的人出外打工沒人要,又沒交養老保險,沒有收入,就成了孩子們的負擔。他們不想這樣子,都希望做點事發揮餘熱,也好減輕孩子們的生活壓力,但,能做點啥呢?
其實山裏有很多的寶貝,蘑菇、木耳、蕨菜、雨花菜……哪一樣都是寶貝,既環保,營養價值又高。如果開辦一家公司,將這些東西開發成產品,應該是很不錯的。大家都想到了這個點子,但卻沒人有這個魄力,沒人敢真正幹起來,大家都是農民,沒有經商的經驗,怕搞砸了。
大家都不敢幹,何老頭便站了出來。這麼些年他賣山貨積攢了點錢,又是孤寡老人一個,沒什麼負擔,他便將自己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他挑了頭,老夥計們也就都行動起來,你三萬我五萬地往一起湊錢,就將公司給辦起來了。
何老頭在城裏經營公司,奎爺和另外幾個老頭老太跟著在公司裏做烘幹、包裝等加工活兒,其他老頭老太在家裏,上山采蘑菇挖野菜,提供原材料。大家齊心協力,產品也嚴格按照食品衛生要求來做,原以為隻要好好幹就能賺錢,結果他們根本不懂怎麼推銷和宣傳,貨賣不出去,堆積得如小山一般。
大家都為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而犯起了愁。這時,楊修的媽媽主動找上門來,說她兒子懂銷售,可以替他們工作。她又說,自己的兒子沒定性,以前找過幾個工作,都是幹不了幾個月就辭職了,所以,要想讓他兒子在這裏長久地幹下去,得給他一點約束。於是,她主動提出了交保證金的事,還讓何老頭寫進了合同裏。
奎爺說:“老何真的沒有騙你保證金的意思,那真是你媽媽提出來的。你為我們銷了那麼多貨,我們都特高興,但我們無意中發現,你已經去康美食品公司上班去了。我們都慌了神,康美是大公司,我們比不上人家,我們擔心你最終會離開我們的。我們都是農民,不懂經營,也不懂怎麼留住員工。我們過去在外打工,那些包工頭都是靠暫時押下我們的錢來留人的,我們就照搬了這個方法,想靠這個將你留住,可是沒想到弄巧成拙了。”
另一個老太太接話說:“何有良辦這個公司是一番好心,但好心辦成了壞事。現在公司關張了,我們養老的本兒也都擱進去了。”
老頭老太太們的一番話,讓楊修羞愧難當。他沒想到,一個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並不是何老頭一個人的,而是承載了一大幫山裏老人的希望。他害得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被查封,其實是害了一大幫老年人。
何老頭聽了老太太的話,拍起了胸脯,說:“你放心,害不著大家。公司裏那些設備還值些錢呢,賣了設備,我也會將大家投進去的錢還掉。虧就虧我一個人的吧,反正我孤身一人,用不了幾個錢。”
聽著何老頭這樣鏗鏘有力的話,楊修再也忍不住了,他大聲說:“放心吧,不需要賣設備,我會讓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起死回生的。”
說完這句話,楊修頭也不回地走出了何家大門。
六、媽媽的心願
楊修去市工商局自首了。他承認,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的貨物變質是他做的手腳,與公司的產品質量無關。他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賠償受害顧客,並公開向所有消費者道歉。
楊修領工商人員去大別山公司檢查。確實,除了他用牙簽紮過的那些包裝袋,其他貨物都是完好的,各種質量標準均達標。他們也從變質貨物的包裝袋上找到了牙簽紮過的痕跡。
事情真相大白,大別山公司是無辜的,工商局讓他們恢複了營業。
至於楊修,因為他的行為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工商局隻讓他賠償了那位吃壞肚子的顧客一些醫藥費,對他沒再深究。
楊修說話算數,市電視台有一檔《真話》欄目,他去報了名,參加了這檔節目的錄製,他說了自己與大別山食品公司之間的恩怨和誤會,也說了與何老頭之間的那些故事。
在節目的最後楊修真誠地向大家道歉。
這期節目成了《真話》欄目收視率最高的一期,觀眾被楊修的真誠打動了,更被何老頭的高尚品德打動了。這麼一個老頭,辦公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山區的老人。他救了人,被救者的兒子卻害了他,現在,被救者的兒子終於幡然醒悟,良心發現……這是一個曲折溫暖的故事。被打動的觀眾很多,第二天就有很多人特意來大別山天然食品公司看望何老頭,並順便買點食材帶回家,公司從來沒這麼熱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