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女孩偶然發現:蚯蚓被斷成兩半以後,這兩半部分都在蠕動,這引起了她的好奇。她把斷了的蚯蚓分別放進兩個有土的花盆裏,想觀察一下斷了的蚯蚓是否能繼續存活。可是媽媽為此卻大發雷霆:“一個女孩子,擺弄什麼泥巴,沒出息!”說罷,就把有蚯蚓的兩塊泥巴扔出門去。就這麼一罵、一扔,有可能斷送了一位未來的科學家!
孩子能不能成功,關鍵是他的興趣能不能早一些被大人發現和注意。可見,興趣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那麼,什麼是興趣呢?其實很簡單,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係著的。一般說來,人們對於自己所關注的事情或問題總是感興趣的,所以人們的思想會常常集中和傾向於自己關注的事情或問題,並在談話中也常常把話題轉到這方麵來,這就是所謂的“三句話不離本行”。
兒童期的孩子,好奇心很強,求知欲特高,興趣可以對他未來的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兒童幼年時對汽車或拖拉機產生的興趣,以後可能轉變成對物理學的興趣。
此外,孩子一旦對某種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效率,對學習活動亦是如此。學習的興趣問題,一向受到眾多教育家的重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濃厚的興趣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孩子健康成長、取得成功的原動力。心理學家經過長期實踐證明,采用生動的、適合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不同時期的年齡特征,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讓孩子有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充分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興趣,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質。
孩子最懂得欣賞“神奇”
有數據表明,孩子在12歲之前,好奇心超過人生的任何階段,因為對外部世界的強烈陌生感,迫使他們不得不急於去了解和探索社會與自然,然後從探索中認知事物,分析事物的來龍去脈。
好奇心是人的本性,不能滿足內心的需求,所以才好奇。成長中的孩子更加好奇,因為在未知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是陌生的,好奇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就得給他提供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周圍更多的神奇。孩子可以說是最懂得欣賞“神奇”的人了,因為好奇,孩子的成長才有了趣味;因為好奇,孩子的生活才妙趣橫生,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開發新的視野。讓孩子肆無忌憚地發揮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好去研究、探索,那麼他的人生將是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人生也將多些精彩,多些喜悅。
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成功都源於好奇心。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但他對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引起好奇而發現了單擺;還有愛迪生小時候看到母雞孵蛋好奇,甚至自己嚐試孵了一天雞蛋,發現人的體溫也可以孵出小雞……
有這樣一則故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麼,幼兒園裏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兩三種;社會上的人們隻講出了一兩種。為什麼答案會越來越少呢?原因是缺少了孩子那種純真的天性。孩子不會顧及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是否肯定,而隻會從好奇的角度出發,證實自己的發現,表現自己的勇氣。而其他的人更多的則是為顧及自己的麵子問題——說錯會引人恥笑,所以不敢多講。
在英國的劍橋大學裏,傳誦著這樣一則故事:
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隻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果不其然,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大哲學家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由此而論,那些多問“為什麼”的孩子不是很傻,而是在通過“為什麼”來不斷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並通過好奇心來積累自己的知識,從而由普通變得偉大。
在德國,有一位著名化學家名字叫李比希,他一生有很多發現,但有一次失誤,使他終生遺憾。在一次化學研究中,他把氯氣注入海水中提取了碘之後,發現剩餘的母液中沉積著一層紅棕色的液體。他雖然感到奇怪,但並未放在心上,並武斷地認為這不過是碘的化合物,隻在瓶上貼張標簽了事。後來另一位法國的科學家證實了這種紅棕色的液體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稱這個瓶子為“失誤瓶”,以告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