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尓列的反應拯救了他的部隊,也拯救了他自己,如果不是他依然舍棄了五千人,那麼他很有可能直接墜入敗亡的深淵裏,因為就在他全力突進的同時,高定邊已經率領突契騎兵從後方掩殺過來,而盧明憲的八千騎兵已經直接插到了他的右翼。
沒用多少時間,徹尓列變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盧明憲的軍隊數量雖然少,但是他們的行動方針卻很明確,那就是瓦解徹尓列軍隊的指揮係統,哪怕隻是一支小部隊也好。
徹尓列明白了自己與合撒之間的差距,那就是他的軍隊之中隻有他這麼一個領導人,一切的指令都是由他下達的,他的部隊如果失去了明確的指揮,那麼就會變成一支散兵,而合撒卻有三個與自己近似級別的指揮官,所以他才能把部隊分成了四股,無須事先商量就能憑借出色的指揮能力協同配合,完成對敵方的打擊。
在盧明憲的連續攻擊下,徹尓列軍右翼被打得支離破碎。其實並沒有任何一支部隊被盧明憲擊潰,但是盧明憲卻成功的切斷了大部分右翼部隊與中央部隊的聯係。失去聯絡的徹尓列軍右翼由於得不到及時的指揮,開始出現混亂和無序的現象。不過盧明憲並沒有去打擊這些開始混亂的部隊,而是近乎瘋狂地朝著徹尓列軍中央部隊發起了進攻。
這非常冒險,因為一旦徹尓列的右翼部隊從被突襲的混亂中恢複過來,那麼他們完全有能力把盧明憲包圍起來殲滅掉。可是盧明憲依然繼續進攻,他相信高定邊的部隊一定就在附近,他絕對不會坐視敵軍右翼的混亂而白白錯過戰機的,因此隻要他繼續擴大徹尓列軍的混亂,那麼就能取得更大的戰果。
麵對敵軍的瘋狂進攻,徹尓列不得不加以幹預——如果讓盧明憲這麼胡攪蠻纏下去,那麼自己的部隊會徹底亂掉。
說起來可笑,徹尓列的阻截行動是沙缽口之戰開始以後雙方第一次的正麵對決,之前雙方的行動都如同達成了某種默契一般,徹尓列及時逃走,合撒圍追堵截,卻始終沒有針尖對麥芒的合戰發生。
直到正麵與盧明憲部對決時,徹尓列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右翼為何會被打成了這副模樣——盧明憲手下的八千騎兵全部都是突契軍,他們完全繼承了突契騎兵一貫的剽悍凶猛,同時在盧明憲的指揮下他們也具備了絹之國騎兵隊所擅長的集團作戰的優點,加上盧明憲對於突破突防有著某種方麵的天賦,使得其戰鬥能力強悍無比,如果不是徹尓列親自指揮的話,還真未必能抵擋得住。
盧明憲連續發動了四次猛攻,都沒能突破徹尓列的柔軟防守,自己卻折損了許多士兵,因此他決定放棄正麵對決,開始向西北麵撤退。
盧明憲暫時解除了進攻態勢,不過他的行動卻產生了巨大的效果:由於他成功的瓦解了徹尓列的右翼,並且迫使徹尓列親自阻截,因此他成功地遲滯了徹尓列軍的行動速度。由此高定邊的騎兵部隊已經掩殺上來,沒費什麼力就把本已散亂的徹尓列右翼部隊擊潰,並且咬到了徹尓列中央部隊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