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事後人們的討論,在辛德拉戰象兵幾乎全軍覆沒的時候,其實辛德拉軍還是占據著戰場主動權的。第一,它的數量遠遠超過巴丹那軍;第二,戰象兵雖然沒了,可是他們做出的貢獻依然存在,那就是巴丹那軍的中央陣列前端被象兵衝得七零八落,如果這個時候辛德拉的步兵兵團繼續跟進並進行橫向展開的話,巴丹那軍中央陣列的兵力由於火牆的阻擋根本無法投入戰鬥,因此辛德拉軍很有可能把巴丹那軍的整個陣列撕裂掉;第三,由於開戰前達達蘭並不能確定辛德拉象兵會從哪個方向向自己進攻,因此他的木樁陣貫穿了整個巴丹那陣列,而這樣一來也就相當於巴丹那軍被人為的割裂成了不易聯係的兩部分,如果辛德拉軍能夠利用這一點加以攻擊的話,巴丹那軍的前半部分恐怕難逃被包圍的命運。
但是這一切都是事後諸葛亮,在巴米陽會戰的當時,能看清這一點的人隻有兩個,他們是達達蘭和也必修。而此時辛德拉的國王特拉格正沉浸在滿滿的失落之中,對於眼前的戰場形勢完全沒有在意,更不用說給出必要的指示了。麵對各部尋求國王指令的要求,特拉格遲遲沒有給出必要的指示。特拉格的這種木訥造成了辛德拉軍最終的崩潰,即便這個時候他給出的指令是錯誤的,辛德拉軍也不會像後來敗得那麼淒慘,可他偏偏什麼指令都沒有給出,各部在等待國王的命令和沒有命令下達的失望之中白白浪費了最寶貴的戰機。
此時的達達蘭眼見得辛德拉軍的攻擊突然變得遲緩下來,他立刻醒悟過來這是由於國王指揮係統混亂造成的結果。達達蘭可不會坐失良機,他立即調配軍隊,調整陣型,等到巴丹那中路軍撲滅大象身上的火焰再次踏上作戰位置時,辛德拉軍已經失去了最後致勝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采取了積極行動的辛德拉軍就是也必修的國克步兵團。國克步兵團一度將巴丹那軍打得無力反擊,可是國克步兵團的奮戰對於整體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因為他們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等到巴丹那軍緩過勁兒來,戰戰兢兢的辛德拉軍可完全抵擋不住對方的猛烈攻擊,國克步兵團再強也無力回天了。
數十萬的辛德拉大軍由於沒有國王的指令統轄,結果變成了由各個將領率領的一隊一隊的散兵遊勇。他們之間當然也有協同作戰,可是各部之間完全自發的協同顯現出極度的不協調,甚至還會造成混亂,這恰恰成了巴丹那軍隊可以利用的絕好機會,隨著巴丹那軍的一路狂衝猛打,辛德拉軍就像退潮一樣向後逃去,其兩翼的部隊害怕暴露在敵軍麵前,也迅速地開始了後退。
此時達達蘭表現出他名將的特長,辛德拉軍如同破網一樣的混亂陣型在常人眼裏看來都處處是破綻,可是常人卻無法利用這些破綻,因為他們往往在眾多破綻麵前不知該如何抉擇優先攻擊的點,而達達蘭的眼光獨到,他指揮巴丹那軍所攻擊的點,都是能夠促使辛德拉軍混亂擴大。在達達蘭指揮下的巴丹那軍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每一刀都切在了辛德拉的神經上,它使辛德拉各部之間的聯係完全被切斷,成了一個巨大的卻不能行動的巨人。
大約在下午的四點左右,辛德拉軍開始潰敗。可是巴米陽會戰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巴米陽會戰之所以青史留名,並不是因為達達蘭以少勝多打敗了辛德拉大軍,而是因為這一戰戰敗一方表現出來的醜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