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貿易嗎?”劉龑聽了皺了皺眉頭:“這海上的風險可是一點不比陸上來得小啊,而且這船隻一來一去,時間上也??????”
劉獻之道:“陛下憂慮得極是,這海上貿易最大的缺點就是行程太長,來回時間全靠季風,且海上情況瞬息萬變,風暴一來就有可能血本無歸。可是這海上貿易的利潤卻比陸上要豐厚得多。臣弟這些年來做了大量的調查,別的不說,單以我朝與倭國之間的貿易來說,我朝價值十文的銀針販到倭國就可賣到三十兩白銀!且臣弟聽聞倭國盛產白銀,可惜我朝與倭國的貿易受限額所製,每年隻有那麼點,遠遠滿足不了對方的需要,結果隻給走私商人提供了絕佳的賺錢空間。倭國與我朝相隔不過幾千裏,其利潤之豐厚尚且如此,至於南海各國更無需多言。據臣弟調查所知,這些年來有一個李家商團發展迅猛,目前我朝在安東都護府的貿易有約四成落入了這個商團的手中;與倭國的走私貿易中的七成在這商團的控製之下,而我朝朝廷與倭國的貿易僅僅占走私貿易總額的一成都不到;與安南、暹羅、爪哇等南海諸國的貿易中這個商團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這個商團甚至還和辛德拉,帕斯,阿魯巴尼亞乃至新崛起的帕爾契都有大宗的貿易往來。初步估計下,該商團的每年貿易額度可能高達數千萬兩白銀之巨!”
劉獻之的這番話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陣驚歎——要知道絹之國這樣的大國每年的國庫收入也不過一千四百萬兩白銀而已,而這個商團的貿易額度竟然是絹之國的幾倍,這個商團富可敵國都已經不足以形容了,這叫這些大臣們如何不驚?
“竟然會有這麼多?”連劉龑也被這個數字嚇到了,忍不住開口問道。但是他的心中隱隱升起了一絲疑慮:李家商團,這個名字為何如此熟悉?好像在哪裏聽說過似的。可是一時之間劉龑又想不起曾在哪裏聽說過這個名字。
劉獻之道:“雖然是估計的數字,但是實際數字應該相去不遠。可以試想一個民間的商團竟然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財政能力,那麼試問它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幹呢?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以我朝發達的海上軍事力量用以開戰商業活動的話,那麼這其中的利潤又將是何等的可觀?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擁有像李家商團這樣龐大的貿易額度,但是可以預見的是以我朝廷之力,數年之內就能夠大大改善國庫空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