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集中兵力攻擊其中一支的話,那麼無疑帕爾契一定會輸,敵將李天昊應該不至於做出這樣違反軍事常識的舉動才對。難道他們打算讓自己的部隊疲於奔命,然後再與自己決戰嗎?可那樣帕爾契軍也會有很大的損失,如果到那時候自己堅壁不出帕爾契也是無可奈何的,畢竟自己的兵數是占有優勢的。那麼最為合理的解釋就是這是誘敵之計,帕爾契打算找機會和自己決戰。
想明白這一層以後,艾菲諾斯也製定出了自己的應對之策——不管敵人從幾路進攻,自己的部隊抱成團行動隻打擊其中一股,同時避免與敵軍決戰,一點一滴的磨掉帕爾契軍,累積小勝成大勝。
當然,這麼做的副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艾菲諾斯幾乎不可能解救任何一處的百姓免受帕爾契軍的侵擾。這顯然會對自己的聲譽造成不好的影響,可是聲譽受損總比打敗仗要好得多了,艾菲諾斯還是下定了決心。
在之後的十幾天裏,艾菲諾斯率領著自己的部隊與像遊魂一樣作戰的帕爾契軍隊展開拉鋸。其結果是艾菲諾斯的軍隊僅僅與敵軍遭遇了四次,而且這四次帕爾契軍全都是不戰而逃,雙方軍隊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可是艾菲諾斯負責的防區內的百姓可就不一樣了,大大小小的村莊,城鎮,乃至於小城池都飽受帕爾契軍荼毒,大量的房屋被焚毀,所有能用的物資和糧食也被劫掠一空,這使得遭受損失的百姓們不得不流離失所成為難民,對於艾菲諾斯的怨言也迅速升起。
對此艾菲諾斯也是有苦說不出,他不是不想打贏對手,而是對手根本不給自己打贏的機會——這是一場雙方的持久博弈,鬥爭的最後結果就是誰的補給先被消耗光。可以肯定的是輸家一定是帕爾契軍。因為從海上運輸糧食畢竟沒有阿魯巴尼亞那麼容易,而從百姓那裏劫掠的物資也不夠豐富(開戰前阿魯巴尼亞軍已經把百姓手裏的大部分餘糧都征收到比較堅固的城池裏儲藏),到時候帕爾契軍要麼背水一戰,要麼乖乖打道回府。而那個時候艾菲諾斯大可出兵切斷帕爾契軍與其艦隊的聯係,從那裏製造戰勝敵軍的機會。但是這一切有兩個前提,一是必須忍受到敵軍糧食告罄的時候,二是自己的主力沒有遭受到重大損失。為了這一點,艾菲諾斯決定頂住壓力與帕爾契軍周旋到底。
可是這時候他的僚友哈裏昂那邊傳來了不好的消息——在艾菲諾斯與帕爾契作戰的同時,帕爾契也分兵對哈裏昂的防區做了相同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哈裏昂那邊的敵軍數量較少,因此在數次求戰不成的打擊下,哈裏昂終於忍耐不住向帕爾契軍的必救之地,登陸點發起了全力攻擊,結果中了帕爾契軍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