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格桑再次統一吐蕃的時候,絹之國也正在進行著一場重大的軍事行動,那就是遠征西域。指揮官正是少壯派武將的代表人物定西將軍王漢新。
如果說要準備一次滿意的出征的話,那麼王漢新至少應該等到當年的四月才行,可是他還是選擇了在二月時就出發。當時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沒有必要如此著急,他的義兄周嗣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可是王漢新並沒有聽取這類意見,因為用王漢新的話來說就是機不可失。
在阿比契力爾的作戰行動剛剛結束以後,王漢新就收到了一份情報,這是由金吉爾發回來的報告,上麵詳細說明了西域地區目前的兵力配備,據此王漢新認為越快展開軍事行動越好。阿比契力爾的這次的軍事行動幾乎調動了突契境內所有能夠調動的力量,由此西域地區正處在十分空虛的情況之下,可是阿比契力爾絕不會放任這個現象繼續下去,眼下既然已經退兵,那麼阿比契力爾很快就會派遣部隊重新回到西域地區實施統治,如果不能趕在他之前采取行動的話,那這次遠征的結果就會變得十分艱難,甚至可能徹底失敗。
為了彌補準備尚不完善的缺憾,王漢新最終確定下來的實戰部隊數量僅有八千名騎兵,但是提供保障的部隊數量卻多達六萬,而負責輸送的牛、騾、驢車的數量更多達十萬輛以上——這些都是他在與阿比契力爾作戰時沒有動用,反而嚴加保密的力量。
王漢新把義兄周嗣義和陳世化留下來鎮守麟州豐州前線,然後帶著陳世傑,米益國和從劉獻之那裏借來的騎將葛博齡一起踏上了遠征的道路。
為了避免被羌族人察覺,大軍沒有從最遠的會州出發,而是從靈州開拔,一路沿著過去曾經為絹之國領地,後來被突契人毀掉的涼州,甘州,肅州,沙州向西,越過這些斷壁殘垣以後直奔被最近剛被突契屠滅的高昌故地進發。
高昌國雖然已經成了沒有人煙的廢墟,卻並非不毛之地,大軍在這裏可以得到足夠的水源補給,而且高昌國滅亡以後遺留下來的城牆殘留還是可以提供一部分的掩護,由此王漢新決定在這裏重新建立一個據點作為繼續前行的基地。
將陳世傑和米益國留下主持建設工作,王漢新自己則和葛博齡帶領騎兵開始了第一波的攻擊。他們的目標瞄準了天山南麓的焉耆,龜茲以及烏孫部。
王漢新的行動十分大膽,但是絕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金吉爾已經暗中聯絡了當年與金吉爾之父迪米卡布爾一起叛亂的十三部眾,雖然如今的拉曼德爾部早已經舉族西遷,可是這十三部在叛亂以後被阿比契力爾打入了另冊,這一年多的時間內飽受其他部族的欺淩,這一次總算有了翻本的機會,因此他們為絹之國提供了西域各國的兵力強弱,防禦狀況,道路遠近,以及沿途補給的情報,使得王漢新在初來乍到之下依然可以將兵力運用得如同行雲流水一般順暢。
反觀西域諸部麵對王漢新的突然襲擊真可以說是有苦難言——原本以王漢新的八千騎兵根本不可能這麼囂張的縱橫來往,可惜阿比契力爾把諸部的兵力幾乎全部征調到東部參加對絹之國的作戰去了,因此各部目前擁有的兵力都是在那之後重新在民間征募的。別說西域地區人口有限,兵源遠遠不像中原地區那麼源源不絕,就算是在這有限人口裏征募也要考慮到盡可能的不使農牧生產受到損失。因此時至今日,各國的兵力加在一起都抵不上王漢新的兵力,何況這些所謂的士兵幾乎就沒有經曆過實戰,從戰鬥力上來說和王漢新的兵力差距簡直是天上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