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龑摸著胡須想了想,道:“那麼依你說,該如何調整呢?”
伍思成行了一個禮,道:“依微臣所見,如今我國四大防區陳兵五十萬之巨,可是在每個防區上都不足以形成對突契大軍的絕對優勢,因此才需要將京師南北大營的軍隊派往要緊處支援,可這一次在無法判明突契軍主攻方向的情況下,該如何投入兵力就成了一個問題。微臣以為此戰不在於殲滅突契軍多少兵力,而在於與突契軍消耗至其無以為繼不得不撤兵為止。因為我軍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對突契發動戰略進攻,卻因為突契軍搶先動手而亂了陣腳,實在沒有必要用勝負難料的兵力去尋求擊破敵軍的辦法,過度的調集軍隊隻會令我方將士疲於奔命而已,卻會給突契留下可趁之機。因此微臣覺得不必派出足以決定勝負的兵力,隻要派出可以維持不敗的兵力就足夠了。目前各防區中的確以幽州最為薄弱,薛侍郎方才所言也甚為妥當,隻是微臣想在馳援幽州的部隊中留下一部分進駐在洛水與涇水之間,扼守住通往長安的咽喉地區。這樣即便突契軍會進攻豐州麟州一線,我們也有可以馳援的軍隊可以就近開拔,而幽州和太原方向也不會因此而造成太大的麻煩。”
“你的意思就是平均分配兵力咯?”劉龑總結道。
伍思成點點頭:“正是如此。微臣也是最近才想通了這個道理的。其實我軍的戰力已經超越了突契,卻因為害怕突契的襲擾而長年處於被動防禦的地位。須知處處設防則處處不強,正因為我們害怕百姓蒙受損失采取了最為穩妥的戰法,而這種戰法製約了我軍的腳步,讓我們忽視了我國對突契形成的優勢。表麵看起來集中兵力支援一方更符合用兵之道,可是實際上我們應該和突契打消耗戰,相比之下不擅長攻城的突契軍更加消耗不起,戰爭的持續時間越長其實對我軍就越有利,當突契的戰力被更多的消耗掉以後,我軍就可以更為輕鬆的開始對突契的反擊了。”
劉龑聽了這話,遲疑道:“可是這樣一來,戰爭拖得越長,我們的百姓受的苦也就越多了。”
伍思成搖了搖頭道:“陛下此言差矣。如果我們能以這一場戰爭來消耗掉突契足夠的力量,為今後的反攻打好基礎的話,那麼將來突契將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地步,我們打得越狠,他們襲擾我們邊境的可能性就越低,我們的百姓也就越安全;反之如果繼續這種你來我往的戰爭,才是真的拖長了戰爭的時間,讓百姓蒙受更加深重的苦難呀。”
劉龑這才點頭道:“你這是建議朕現在就和突契決戰呀。好吧,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打敗突契,那麼自然是越早解決掉這個敵人越好了。朕這一次就賭一賭吧,準卿所奏。”
至此,絹之國的支援計劃才真正決定了下來,由薛伯仁製定,伍思成修訂的這份補給支援計劃在不久的將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使得這兩個人成了公曆八一零年突契進攻戰裏最大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