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帕爾契也可以派出艦隊駛出狹海進入辛德拉海,然後再北上進入帕斯灣,從巴士拉底城的後方登陸。可惜這樣不但要麵臨阿魯巴尼亞最精銳的帕斯灣艦隊攻擊,還有可能招來帕斯帝國的誤會。更重要的一點是單靠一兩支艦隊是無法將大軍運送到巴士拉底城外並且提供充足的給養的,麵對城高池深,以堅固聞名的巴士拉底城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攻克的,因此這種奇謀除非是作為陸地上大軍進攻的輔助時才會顯現出其價值來,正常的用兵家是不會選擇這種戰略的。
麵對僅有的三種選擇,顯然第三條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戰略部署,可惜收效實在難以令人滿意。而阿魯巴尼亞的前大將軍,如今的南境防禦指揮阿德勒姆在到任以後便不斷的調整當地駐軍的部署,漸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防禦體係。而這套防禦體係也成了李天昊之前最為頭痛的問題。
阿德勒姆的防禦看似漏洞百出,整個邊境上幾乎找不出一個戰略防禦重點來,可是李天昊卻清楚的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所在。實際上阿德勒姆的戰略縱深非常廣,他故意讓每個地方看起來都不是什麼難攻不落的要塞堡壘,卻在最為重要的戰略節點上加強了防禦措施。他讓每個防禦據點都成為威脅帕爾契補給線的釘子,帕爾契軍隊如果跨越這些據點前進的話,補給就會受到一定的威脅,積少成多的話就會一點一點扼殺帕爾契大軍的戰鬥能力。可是如果帕爾契軍一路攻城拔寨步步為營的話,又會損失過多的時間和兵力,同樣會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最後一旦阿魯巴尼亞援軍到達就會麵臨失敗的危險。
麵對一個如此老奸巨猾的對手,李天昊和魏鬆為首的幕僚團以及高級將領們研究了許久還是難以找到突破點,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帕斯內亂的消息,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李天昊很清楚帕斯的亂局對於阿魯巴尼亞而言是一件大好事,而對帕爾契而言就完全相反了。如果阿魯巴尼亞和帕斯締結了和平條約,那麼阿魯巴尼亞在帕斯灣駐防的艦隊就有可能離開那裏進入狹海與帕爾契軍對抗,更有甚者,他原本駐守北方的大軍就有可能抽調出力量來支援南方。從某種意義上來阿魯巴尼亞防禦北方帕斯帝國的軍隊比南方更為精銳,到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和戰力強弱就有可能發生逆轉,這讓李天昊如何不急?!
此時魏鬆已經回到艾希提頓城主持內政,隻有次席幕僚長布魯克斯等人可以一同商議。布魯克斯認為這個時候是應該發揮外交斡旋的時候了,如果帕爾契能夠和狄啟爾海對岸的神之國弗蘭克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讓弗蘭克國介入帕斯帝國和阿魯巴尼亞的事務,那麼或許就可以製衡阿魯巴尼亞的戰略態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