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往劫掠南方的部隊回報來看,太原經略府的防禦力量強得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有舉兵出飛狐口包抄突契部隊的意圖。一般來說劉獻之的部隊很少會從飛狐口出擊,因為出飛狐口的話可以很快截斷太原府正麵的突契軍後路,迫使突契撤退,但這也意味著在太原方向無所斬獲的突契軍隊會往其他方向尋求機會,這無疑對友軍造成了麻煩。所以劉獻之和他的前任薛伯仁采用了同樣的戰法,就是連引帶拖的將突契軍黏在自己的防禦正麵上,能誘敵深入就尋求機會殲滅其中小股落單的部隊,要是不能就把突契軍死死纏住,等到嚴冬降臨的時候突契就不得不退兵了。劉獻之的反常舉動無非就是為了盡快逼退突契的侵略軍,那會是什麼目的呢?顯然他不希望自己出兵的消息太快被突契獲悉!
一定是這樣!阿比契力爾在心中如此確定。如果劉龑和薛伯仁等人能知道此刻阿比契力爾的內心活動恐怕會懊悔不及吧,因為他們的計劃竟然被對手從一些細微的小舉動中洞悉。
完成了自己的戰略判斷以後阿比契力爾的行動計劃頓時成型:他命令突契大軍即刻開拔,向著東部挺進。可是這也是虛張聲勢,表麵上看起來八萬突契大軍大舉東進,實際上每天晚上都有一支萬人騎兵隊隊悄悄往回趕,留下馱馬繼續向東走,造成大軍還在向東的假象,八天之後所有的突契大軍突然不知去向,可是消息卻早已傳到了蘇成棟的耳中。能夠瞞住敵軍八天的時間,已經足夠看出敵軍的真實意圖了。
可以說阿比契力爾在識破了絹之國的戰略意圖以後也用了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來對付絹之國的聲東擊西,所不同的是他的這個戰術行動成功了。盡管由於他根本沒有對東部個部族采取救援行動而使得蘇成棟好好蹂躪了這些地方,對一向沒有經曆過絹之國戰火洗禮的東部突契損失慘重,但是蘇成棟的佯動完全沒有取得任何戰略態勢上的建樹,從而使得劉獻之的進攻方向上承受了幾乎百分之百的突契主力部隊。
還沒等到突契的八萬部隊重新完成集結,阿比契力爾就得到了劉獻之出兵的消息。劉獻之不愧是精通兵法的將才,一旦出兵其行動速度便超乎想象,即使他率領的主力都是步兵,可他為這一戰已經整備了一年多,他用大量的牛馬騾車代步,讓絹之國的步兵行動速度提高了進一倍,按照這個速度他隻需要二十天左右就能跨越大漠,對突契形成威脅。
可惜阿比契力爾並沒有如願被吸引到遙遠的東部,而是就在大漠邊緣,得知這一消息以後阿比契力爾決定原地休整兩天,等待八萬大軍到齊,然後全軍南下,在大漠之中狠狠的給劉獻之一個教訓。
於是爆發了列入史冊的一場著名戰役——漠北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