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薛伯仁帶隊馳援之際,他就已經斷定阿比契力爾會有什麼詭計,隻是無法判斷具體的目標何在,因此他命盧清翰留守,並且把最精銳的騎兵留給了盧清翰,為的就是一旦事情有變,盧清翰可以及時應對。
當前方哨探回報發現大量突契騎兵的時候,盧清翰便知道情況不妙,立即點齊騎兵趕來支援。
在一路上消息進一步得到證實,薛伯仁所料非虛,突契軍果然設了重重埋伏。等到盧清翰探知對方具體兵力的時候,也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盧清翰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專門針對薛伯仁布下的局,他隻是覺得突契人意欲吞掉薛伯仁這三萬五千人馬,從而使得太原方麵的力量受到重大打擊,那麼將來他們可以選擇的餘地就會大大增加了。
針對這一情況,盧清翰判斷單憑自己手上這一萬騎兵要解救友軍的危機是不太可能做到的,所以一切以救出長官薛伯仁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能解救多少士兵就解救多少。
雙方一接觸盧清翰便一馬當先衝進了突契軍中。憑借著個人的武勇,盧清翰將盧家槍法撒開了使出來,尋常將卒如何抵擋得住?在他的麵前幾乎不存在能過得了三招的人,如果不是盧清翰一心突破敵陣解救薛伯仁的話,那麼突契方麵死在他手上的人大概會翻上四五倍之多。即使是這樣盧清翰依然用手中槍殺出一條染滿鮮血的胡同來,後麵跟進的騎兵立即壓迫前進,把這條口子撕得更大。
不過突契騎兵不愧是號稱“大陸最強”的騎兵,在他們的曆史上隻有帕斯騎兵可以與之抗衡,憑借著榮譽感和人數優勢,突契騎兵在稍稍退卻之後立即重組陣型擋在了盧清翰的前方,雙方騎士展開了殊死搏鬥,人們的鮮血染紅了整片土地。
此時被困在重圍之中的薛伯仁暗自叫了一聲苦——盧清翰援軍來的真不是時候。如果盧清翰早一天到,那麼當時他還有足夠的兵力與之配合行動,兩股力量加在一起也有近四萬人,雖然無法戰勝突契大軍,卻可以自保;如果盧清翰再晚到一天,那時他的部下恐怕已經傷亡殆盡,而突契人也必定也是死傷累累,盧清翰用他的生力軍去對付已經疲憊的突契軍隊就會輕鬆許多。而且要說句狠心的話,那時候自己身邊剩下的人少,反而容易脫困。
可是偏偏在現在這個節骨眼上盧清翰到了,眼下他手下還有萬餘殘部,卻有過半帶傷者。原本他們都知道突契人要置他們於死地,人人都已經不存生還僥幸,每個人都奮力死戰。而現在援軍一到,這些人的意誌頓時就從決死變成求生了。可惜這一線生機卻未必是真的生機,盧清翰的一萬騎兵很有可能也陷入突契軍的包圍之中,可是騎兵要擺脫敵軍的圍堵要比步兵容易得多,可這些步兵卻會因為有援軍這個心理上的寄托而失去堅守的意願,一旦陣型散亂起來,他們就會被突契騎兵撕得粉碎,最後全部淪為被人魚肉的存在。
薛伯仁的擔憂很快就得到了印證。隨著盧清翰的部隊逐漸接近,越來越多的部下開始用一種殷切的眼神望向薛伯仁,似乎在乞求主將趕緊出擊與盧清翰會合。可是薛伯仁知道還遠沒有到可以出擊的時候,依舊固守著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