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和劉潛所看到的信息恰恰相反,在這場權力鬥爭中占優勢的反而是太子劉龑這邊。
盡管在朝堂之上韓可民一派仍然占據了優勢,打壓得晏明和安靖邊兩人抬不起頭來,可劉龑暗中已經掌握住了南北兩營和禁軍的控製權,加上已經有了一部分的中立派的暗中支持,形勢是非常有利的。
麵對這一有利局麵,反而是劉龑的一個想法壞了事。對於這次與李貴妃的明爭暗鬥,劉龑認為不該對外聲張,既然兵權已經落在了自己手上,李貴妃一黨就已經翻不起大浪來了,那麼就該盡可能的讓事態在暗中進行,不要因此而令民心發生動蕩。因此劉龑刻意控製了消息的傳播,從這件事的處理上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對,可結果這卻令周邊眾多地區對於此次爭鬥完全處於無知的狀態之中,這也成為了劉潛無法判明事態的原因之一。
反觀李貴妃這一邊,早在局勢開始變得對自己不利之前,她就已經定下來這條計策來蠱惑劉潛起兵了。而她之所以能有把握完成這個計謀,一方麵是出於對自己智謀的信心,另一方麵則是她安排在皇上劉裕通身邊多年的一顆棋子,內侍路海。
內侍路海在劉裕通身邊服侍多年,因他聰明伶俐,深得劉裕通的喜愛,成了劉裕通身邊兩大內侍之一。就是這個路海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李貴妃買通了。然而李貴妃買通路海之後,除了極少數生死攸關的大事之外從來不曾啟用過路海來探聽情報,因此即使精明如劉裕通都沒能看出端倪來。倒是伍思成摸到了一點邊,可惜由於路海行事隱秘,伍思成多方打探也找不出蛛絲馬跡。
這一次李貴妃利用路海提供的情報,劉裕通和劉潛之前的通信之中每次都會故意把潛字寫錯,因此路海判斷這是皇上與劉潛之間約定的暗號,李貴妃則利用這條寶貴的信息偽造了前兩封信,又讓路海偷偷用皇上的私章蓋上。而後兩封李貴妃卻故意都沒有用暗號,加蓋了她暗自仿製的皇帝玉璽。如此一來,這兩封完全不同的信必定會令劉潛陷入迷惑之中,在他的眼中這兩封信必定是一真一假,而根據前兩封有暗號的信的內容來判斷,自然而然會得出起兵南下才是劉裕通和劉龑的本意。隻要劉潛一起兵,那他這個偽造聖旨起兵謀反的罪名就坐實了。
九月初六夜,皇上劉裕通駕崩,可李貴妃直到初七早上才得到了消息。至於韓可民則是初七中午才得到的消息。原來劉龑早就在皇上身邊做好了安排,皇上病情危急之後,整個寢宮就完全被封鎖了起來,一點兒消息也送不出去,劉龑親自陪著劉裕通走完了最後一程,趁著夜色完成了對京城各地的布控。要不是路海趁著皇上駕崩之後的混亂悄悄流出來報信,李貴妃還被蒙在鼓中呢。
得知自己被劉龑算計了,李貴妃不禁握緊了手中的羅帕。一方麵她後悔自己安排了這麼多人手眼線,竟然最終還是棋差一招被劉龑搶了先機,另一方麵則是因為眼前這個路海,他不但沒能在關鍵時刻送出情報,這一溜到自己宮中就等同於暴露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了,而且皇上一死,路海這顆棋子也就失去了價值了,為了一顆失去價值的棋子卻要惹來更多的麻煩,李貴妃是絕不能容忍的。看著路海期盼的眼神,李貴妃端起茶碗來呷了一口,穩住了情緒,然後才道:“多謝路公公前來報信,本宮定有重謝。公公且稍坐片刻,飲上幾杯酒,待本宮略作安排再來相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