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5月,法國東部舉辦中國美術展,正旅居法國的蔡元培作為重要嘉賓出席,他被林風眠的《摸索》深深吸引。這幅巨畫四五米長,三米多高,荷馬、但丁、孔子、雨果、托爾斯泰等先哲在灰黑色調的沉鬱氣氛中思考。蔡元培讚歎畫家的藝術天才。後來,蔡元培保薦他為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隻是介紹信寄去時他已上了輪船。他們的船剛在上海抵港,就看見岸上大紅條幅寫著:歡迎林校長回國。一名學生擠上船喊著:我們來接林風眠校長,誰是林校長。林風眠連忙躲開,說:“我是林風眠,但我不是校長。”年僅26歲的林風眠,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架”到北京,當了全國最高藝術學府的校長。林風眠上任,他請了齊白石任教。那時齊白石雖已65歲,可還未真正成名,是正統國畫家譏笑的“野狐禪”。藝專國畫係教師群起反對,說齊白石這個木匠從前門進來,我們就從後門出去。齊白石也自嘲是個鄉巴佬,不肯到洋學堂教書,但經不住林風眠一次次登門勸駕。林風眠給老人專門備了把藤椅讓他坐著上課,下課親自送他出校門。齊白石握著他的手說:“林校長,我信得過你了。”

林誌炫:給理想一點時間

30多年前,17歲的林誌炫聽從父母的建議就讀了土木工程科,在校期間遇上了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遇上了李驥,他學習唱歌組建樂團,音樂夢想一觸即發;但是畢業的到來使樂團不得不解散。因為父母始終不認同他的音樂之路,所以林誌炫順從父母心意開始從事其他工作。當“少年夢”遭到父母意願的阻撓,當“我想要成為誰”與“我可以成為誰”完全對立時,埋藏在林誌炫心中的音樂夢想幾乎就要戛然而止。但是林誌炫並沒有因此放棄,他說:“雖然我對未來有夢想,但是我必須要等待一個機會。”經曆了年少樂隊解散,工作幾經周折,選秀落敗,歌唱生涯幾乎一路紅燈的林誌炫,從1983年邂逅音樂,到如今輾轉30年,他已經成為歌壇炙手可熱的“LIVE天王”,不僅讓大眾接受了自己的音樂,也讓父親認可了他的夢想。林誌炫鼓勵少年們,理想如果與父母的期望不一樣,不要放棄任何可能性,給自己更多的選擇權,給理想多一點時間。他說:“你需要量力而為,先從‘你可以是誰’做起。等你有餘力,你有力量,隨時充實自己,抓住那個‘你想要是誰’的機會,一切的一切都有價值。”

大膽的新手

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說,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那年,他報考了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時教給他的。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準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反扣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過來。畫板一角寫著一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己,畫不好素描毋寧死。他畫中的形象都是將生活的“礦石”千錘百煉後獲得的。

齊白石的蝦

齊白石畫蝦,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躍然紙上,令觀者叫絕。齊白石畫一向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的案頭常養一大盆活蝦,他經常細心觀察蝦的漫遊、戲水和爭鬥。他和蝦結友,拜蝦為師,與蝦同喜共憂。久而久之,蝦的外貌、動作爛熟於心,一有所得就揮筆成畫。透過那濃淡墨痕,我們能感到蝦背上那硬硬的透明的甲殼以及甲殼內跳動的心髒,長須和利爪乍看橫七豎八,細看則井然有序。還有那兩點米粒大的眼睛又有神又好看,誰看了都誇齊白石是位空前絕後的畫蝦能手。齊白石自己也驕傲地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隻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此三變也。”“數十年始得其神。”

不一樣的“元芳”

“武俠第一小生”的張子健不僅武藝過人,還性情忠烈,跟電視劇裏麵的李元芳頗為相似。現實生活中的他確實是相當“潮”的一個人,彈得一手好吉他。原本對唱歌相當敏感的,聲稱自己“五音不全”。如何治“五音不全”?張子健的絕招就是:多聽原唱,多學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