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小插曲

閱讀訓練場

作者:秦牧

當報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毀,那千萬人憑吊的小住宅變成一堆瓦礫,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樹竟變成絞刑架的消息時,一個老德國留學生惘然地告訴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麗悲哀的故事。

他十幾年前在德國一個拍賣場上發現一本精裝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裏麵有異常精美的十幀插圖。這本書曾經有許多名人閱讀過,老威廉皇帝讀完之後在上麵簽了一個名字。

顯然的,這是一本名貴的,甚至有點古董氣的書。公開拍賣開始了,大家都想要這本書。於是,我們這位朋友和許多德國人競爭著。起初他出幾個馬克,以後人家加到幾十個馬克,最後他出到七十幾個馬克,勢在必得,但那些德國人競爭的熱情也未稍殺。

忽然,拍賣員把鈴一搖,笑著宣稱道:“這位東方朋友看樣子很喜歡這本書,我們大家不如本著地主之誼,讓給他罷!”那些競爭者聽了熱烈鼓掌表示同意,於是這位留學生以七十幾個馬克買了那本寶貴的書。

回國後不久戰事爆發,這位朋友在戰場上,每次躲空襲,什麼東西都不帶,口袋裏卻藏著那本書。但在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下,他受了傷,那本書也被炸得粉碎……最後的結局,使我們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樹。

這位朋友敘述這段往事時,不勝感慨的神情和聲調,使我想到他大概將終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其實那本書毀了有什麼關係呢?隻要書的精神已經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毀了有什麼關係呢?隻要新的德國能夠更重視歌德的遺著,一如新俄時代印著更多的普式庚(即普希金)、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樣,普式庚、托爾斯泰等人的白骨銷毀了有什麼關係呢?

人類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書、尼羅皇殺教徒、亞曆山大城的火、中世紀的精神桎梏、各個王朝的文字獄、法西斯對文化的殺戮……並不曾使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角落的文化精神為之真正中斷死亡!這種精神離開簡帛、蘆葉卷、蠟板、紙張,躲藏在人們的腦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階層的人輾轉傳達,機會一來,又體現於簡帛、蘆葉卷、紙張中。想到這一層,我真要發狂地想到我們現在的一簞之食、一瓢之飲,裏麵就有古賢哲們當年身體中的一滴淚水、一粒元素細胞,我們現在的一個思想、一陣感情、一種潛意識,都曾經受過無數古人的感染……想起這一層,我們真是喜悅而又戰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毀了歌德的故居,東方的法西斯鏟平了魯迅墳頭的碑碣,行為如出一轍,但可斷言,墳裏的人如果有知,決不為自己悲;墳裏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種笑聲一定充滿了堅決與輕蔑。

(選自《秦牧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