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誤區8
無止境地關愛孩子,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將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很大的危害。想讓孩子自立,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就要敢於並痛下決定撒開溫暖的雙手。
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溺愛子女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受我們的那些磨難了。”“現在條件好多了,又是隻有一個孩子,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正是懷著這種想法,父母們盡其所能地從各方麵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無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應由他們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業、幹家務、值日掃地等等。他們盡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似乎這樣就能保證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但是事實上,父母的這種觀念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如果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下成長,永遠也不可能自己去覓食,如果小鷹隻是在老鷹的嗬護下長大,則永遠也不能翱翔天空。同樣的道理,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裏,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就不可能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也就更談不上建功立業了。
現在的孩子依賴性強,自理自立能力較差,主要是家長嬌慣的結果。許多事情如穿衣、洗臉、吃飯本應讓孩子自己去做,但有些家長卻大包大攬,弄得孩子事事靠父母,沒有自理能力。這樣,孩子離開了父母便寸步難行,隻得在家長的保護下生活。他們身上本來已經具備的獨立要求隨之會逐漸消失,本來已經具有的各種學習社會生活的機能也會相應地減退。因此,父母大可不必大包大攬,而要大膽地撒開自己的雙手,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讓我們來看瑪麗女士是怎樣培養孩子獨立的。
春天的一個早上,瑪麗叫醒女兒去上學。那天天氣挺冷,雪還沒有融化,瑪麗怕女兒路上摔跤,便悄悄地跟在後麵。果然,走了不遠,女兒“撲通”一聲摔倒在地,她“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瑪麗跟在後麵,真想過去扶她一把,但她還是克製住了感情,眼看著女兒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擦幹了眼淚往前走,直到目送女兒到了學校她才回來。回來後瑪麗一直擔心女兒放學後是否能安全到家,心情是否沮喪,是否會埋怨媽媽不去接送。就在她左思右想沒有主意,正打算衝出家門去接孩子的時候,門外飄來女兒稚嫩的歌聲,那一刻,瑪麗哭了……從那以後,女兒變得更勇敢更獨立了,也漸漸變成了一個愛勞動、有責任心的孩子。
放心地撒開你的雙手,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得到鍛煉。要讓孩子動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怕他們在做的過程中出現差錯。多次實踐,孩子就會很快成熟起來。家長要相信孩子具有學習社會生活技能的天資,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興趣,逐步教給他們做事的基本技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自立的良好家庭環境。
此外,家長還要讓孩子逐漸理解自立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擺脫身上的依賴性,增強獨立性,並使孩子在其接觸的各種生活中發現自立的必要。比如:孩子大都喜歡小動物,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觀察動物為什麼不是總纏著媽媽,而大部分時間獨立活動;也可讓他們想想小雞如果總關在蛋殼裏,那結果會怎麼樣呢。要通過若幹小事,使孩子領悟到自立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