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傳庭、高弘圖、史可法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各項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內閣的權力再次被擴大,皇權被極大削弱,君主立憲製開始出現雛形。小皇帝朱慈炯差不多成了大明帝國的象征,朝事上他隻有過問的權力,失去了大部分的決策權。
因為曹越和朱媺娖這些年的言傳身教,朱慈炯知道這個趨勢不可避免,也沒辦法抗爭,隻能接受。
孫傳庭以年齡和身體原因請辭致仕,由高弘圖接任。跟隨曹越幾年,高弘圖的世界觀認識已經有了徹底的改變,他充分認識曹越的胸襟和遠見,在萬分敬佩曹越的同時,也更加兢兢業業做事。如今的高弘圖,已經差不多忘記了自己歸附曹越是因為有把柄捏在對方手裏,現在的他,是心甘情願做這一切,為國謀利,為民做事,為了時代進步貢獻自己的才智。
高弘圖在國破時候,都在把賦稅及支出的事打理的井井有條,再加在這幾年習性的轉變,名望的增高,又是曹越的“粉絲”及改革的鐵杆支持者,被扶到內閣首輔之位是名正言順的事。
馬士英、錢謙益因為見識上並不出眾,而且他年歲也大了,被免去了實職,隻任地位很高,但沒實權的虛職。史可法、顧炎武、左懋第被授以次輔之職,他們與高弘圖一道,主理大明政事。
六部依然保留,歸屬於內閣之下,隻不過各部之下加了很多司局,這是曹越根據後世時候情況,新設一些必須的部門。
兵部職權調整,完全類似後世時候的國防部,尚書由鄭芝龍擔任。
戶部尚書由顧炎武兼任,年輕的張蒼水以戶部左侍郎身份主持戶部事務,其職權得到擴大,後世時候的財政部、發改委、民政部、農業部、人民銀行等部委的職權都歸屬戶部,相應地在戶部之下設立了這些司局,擔任司局主管的都是曹越親自挑選、富有遠見,有超前改革意識的官員。
禮部集後世時候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等職權,由瞿式耜任尚書職。
工部的職權集中了後世時候的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功能,也是六部裏麵機構最複雜的部委,所有官員加起來超過了其他六部,大明皇家科學院也是其下一個重要部委。在曹越心中,這位部委代表了大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力水平,尚書之職也極其重要,最後這個要職落到了大明最有聲望的科學家宋應星的頭上。
而那些原本在科學院任職的能人,也相應地擔任了一些重要部門的職務,一些西洋人也在工部中任職。曹越希望,在他的傾力支持下,大明的科技水平能盡快提高,正式進入工業時代。
公、檢、法等職權自然歸屬於刑部,瞿式耜的弟子張同敞任此要職。
吏部的職能與原先並無多大差別,隻不過尚書的地位有所下降,尚書之職由名臣何騰蛟擔任。
軍事方麵,曹越成立了一個軍事委員會,主管全國的軍務。由他擔任軍事委員會主任之職,曹變蛟、黃得功、李定國任副職,下轄聯合參謀部,分別由曹傑擔任總參謀長,劉文秀、劉良佐、紅娘子任副職;政工部,高傑任主任;後勤保障部由原本曹越的家將曹能擔任;裝備技術部由方以智負責;訓練部和動員部的主官也是曹越親自選定的,一個是家將曹前,一個是歸降的原“大順”將領李過。
另外還有大明皇家軍事學院也歸屬軍事委員會掌管,曹越親自擔任皇家軍事學院院長之職,小皇帝朱慈炯擔任名譽院長。軍事委員會規定,高級將領必須到軍事學院進修,學滿後才能到軍中領軍,各中高級軍官也必須到學院學習,完成所有課業,考核合格後,才能帶兵和晉升。待以後,更多的軍事學院建立起來後,低級軍官也一定要有軍事學院的學習經曆,才能在軍中任職。
在全國範圍內,共組建十五個近衛軍,四十五個近衛師,共九十萬兵馬。另水師的規模也擴大,三大艦隊共有將士三十萬人。海軍總督由曹明擔任,鄭森也就是鄭成功任副職。
除了這一百餘萬正規軍外,還有數量不少的地方兵,類似後世時候武警和公安的編製,負責地方的治安。
十五個近衛軍,待關外的戰事停歇後,將分別駐防大明三京十二省。各近衛軍軍長,也是曹越親自選定的。為了控製天下,曹越必須將軍權掌握在手裏。
至於以後怎麼樣分配軍權,他暫時沒考慮好。但有一點他不否認,那就是他以後,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像他一樣掌握所有軍權,必須受到製約,不然天下肯定要變色。
後世時候可以參考的政治軍事製度很多,曹越相信到時候,他一定能製定出一套合適的製度出來。
在民生上,朝廷製定政策,大在減輕百姓負擔的同時,大力鼓勵各種產業、工商業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曹越最希望看到的。民族工業發展起來,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
一係列改革的改革措施,都是在曹越的授意或者提醒之下,由內閣官員們討論後通過再執行。
很快,大明的天下,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永安二年,皇家科學院研製出大明第一台蒸汽機,並在次年末成功地裝備於戰船上,從此大明水師艦隊有了蒸汽機驅動的戰艦。海軍部也隨之成立,屬下的海軍戰船研製局開始設計鐵甲艦。
同一年,第一輛小型的蒸汽機車研製成功,鐵路的修建也正式提上日程。
軍事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式火槍和火炮及高爆********都先後研製成功。
新式********的性能,與最早的黑色火藥的爆炸威力相比,不知道要高了多少個能量級。隨著這種炸藥的問世,槍械、火炮的改進生產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新式步槍全部采用後膛填裝式,槍膛內可以填裝六顆子彈,每次射完後隻需拉動一下槍栓便可再次射擊,無論是射擊距離還是精度,方便程度,都不是原來的步槍可以相比的。
火槍的變革更是比槍械來的大,新式榴彈炮及加農炮也研製成功,並開始試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