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汴梁城內探高公 鬆陵驛前遇盜賊(2 / 3)

伏生進房,不住跺足捶胸,唉聲歎氣,向夫人說:“我方才聽得妹妹改妝上京,他乃千金閨秀,長途路遠,這如何使得?”夫人說:“他今忽得病,去不得了。”伏生說:“就是不病也不用賢妹出頭露麵。現放著我,就是論親骨肉至戚,遇著這樣大事,也該出力盡心,何況孩兒現在膝下為嗣,父親有難,為子者竭力救護,乃是分所當為。事不宜遲,為兒就此與鄭昆一同起身,急急趕至京中,舍著一死,叩閽辯冤,搭救老爺便了。”小姐聞言,為父的心重,不暇他顧,遂說道:“兄長果能救父回家,小妹銜環結草,報之不盡。”伏準聽得此言,滿心裏這一歡喜,不亞如得了暮生子哥哥兒一樣,沒口的回答“不敢,不敢。”小姐此時自覺頭重身輕,坐立不住,錯沉起來,伏氏命人攙扶後邊去了。遂即忙忙打點行李、金銀五千兩,打成駝騾,立刻起身,留下張和、王平看家。鄭昆父子、李清、趙泰五個人俱乘快馬,押著駝騾腳夫,飛奔東京而來。

到了二月初七,剛剛趕到汴梁。進城一路打聽的高公無恙,大家方才放心下來。蒼頭向伏生說道:“大相公且同安寧把銀子行李送至楊府,老奴先到錦衣衛衙門等候便了。”伏準依言,同往楊府去了。蒼頭到了錦衣衛監外,知會禁子。禁子聽得是鎮國王的家丁,忙忙放入。這都是蘇老爺吩咐過的,凡有官事入監之人,不論官宦軍民,那良善正直之人,許他親友看望;那些刁豪惡劣之人,俱不容見麵。這日高公不見鄭安寧的回音,心中正自著急。忽見禁子走來,說:“外麵來了個老者,說是千歲的家人,名喚鄭昆,要見老爺。叫他進來麼?”高公驚喜,忙道:“快些喚他進來。”禁子答應出來,領著蒼頭進了虎頭門,穿過西所囚房。隻見那些犯人披枷帶鎖,垢麵蓬頭,嚎哭之聲,慘不可聞。鄭昆暗忖道:“怪不的常聞人說,監牢便是人間的地獄,我那老爺怎受這般狼狽?”想至其間,淚如湧泉,不由問了一聲:“哥,榮我主就在這房中麼?”禁子說:“堂上老爺因念高千歲是個好人,另著一間房居住,飲食茶飯,俱要潔淨。這些時都是在下親手服侍。”鄭昆聞言,感謝不盡。

說話之間來的快,那間房獄神廟後麵朝南。但隻見房屋矮小多黑暗,半掩雙門掛布簾。鄭昆進房東西找,看不見故主在那邊。忙擦老眼東西看,見一張白板床頭鋪舊氈。床上坐著一個人,形容狼狽好難看。麵無血色黃又瘦,頦下長垂五綹髯。義仆至此心如碎,撲到跟前仔細觀。這才認出是恩主,哎呀爺跪倒在麵前。目中慟淚紛紛滾,手抱磕膝哭軟癱。高公一見心難受,說不得丈夫有淚不輕彈。強忍傷心開言道:“鄭昆不必你傷慘。如得重逢即是幸,我這裏肺腑深談有萬千。快些起來我問你,家中日月可如先?小姐到家好不好?夫人行為愚與賢?怎麼丟了雙印子,素娘幾時赴黃泉?”都隻為楊義探監常來往,所以高公知的全。蒼頭見問如刀攪,遂把那已往情由細細談。就隻未說小姐病,伏士仁欺心之處未深言。為的是主人正在尤愁際,何苦又多添煩惱與牽連。高公聽畢將頭點,口內長籲暗叫天:“念弟子,求天告地非容易,為的是祖父香煙接續難。幸得一子能接脈,又誰知空喜一場火化煙。我若不去平塞北,那有這夜晚丟人事一番。還是我善少德薄行未到,也隻好由天聽命度餘年。”這老爺自歎自嗟傷不已,隻見那禁子張榮走近前。禁子進房說:“外麵來了一位少年,同著一位相公,看望老爺來了。”

說時,伏準與鄭安寧一同走進房中。安寧一見主人這般形容,不由心似油煎,跪倒麵前,慟哭不已。伏生也向前叩拜。高公說:“賢侄請起。為我受此風霜勞碌之苦,且請坐下,忙忙敘話。”伏生站起複又作揖,坐在一邊。高公定睛細看,見他身材長成,麵色紅白,到也帶幾分秀氣,隻是出落的眉目含情,眼光如醉,明帶一段惹草招風、浮浪的光景。老爺沉吟暗想道:“細觀此子麵貌,再味鄭昆方才之言,料他未必是個忠厚孩子。我家有這樣人久住,隻怕往後不免是非了。”高公又想了一想,把心一橫,自叫自己:“高某哇高某!你自己的性命如今尚且如絲懸瓶。不知幾時墜地,暫留這口氣在,為的是等個水落石出,沉冤得雪,保的祖父清名不朽,就是我高門之幸了,那裏還顧的許多?”想至其間,萬慮皆消。向伏生說道:“吾聞賢侄已人爨門,何其幸也!過年乃是大比,何不發憤讀書,倘得連登及第,亦不枉老朽一番仰望之意。”伏準躬身連稱如命,又說道:“孩兒此來,原因夢鸞妹子聞大人被冤之信,急要改妝來京,叩閽上本,代父鳴冤。我想他乃深閨弱質,怎好出頭露麵?孩兒既在膝下,即是親生的一樣,故連夜趕來,不惜一死,明日與大人鳴冤便了。”高公搖頭道:“多承美意,這倒不消。今有蘇、呂二公一同保奏,蒙聖恩免死不究。發嶺南為軍。聖旨已下,理宜遵行。再者原告已故,這冤枉從何處辯起?心領盛情,千萬不可造次。我明日起身南去,賢侄與鄭昆急急回家,我有一件大事倒要煩賢侄費心辦理辦理。”伏生道:“有何事體,大人隻管吩咐,孩兒遵命。”高公道:“因小女夢鸞自幼許配與江南寇翰林的公子為室,明年寇公子來京赴考就親楊義送他至燕,那時就在咱家拜堂入贅,待過一月,將家資所有分半為奩,著人送他小夫妻回南。了我這一件心事,我就死在他鄉,九泉之下也是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