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何處下嘴?
隨筆
作者:操刀客
很多相聲演員都把《報菜名》作為招牌絕活,動不動就來上一段大貫口: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等等,號稱“滿漢全席”,聽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卻並非真正的滿漢全席,不過是耍嘴皮子的訛傳而已。
真正的滿漢全席是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帝六十六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提倡滿漢一家。康熙帝六十六歲大壽時為漢、滿兩族特設三天六宴,提供三百多款佳肴,並禦書“滿漢全席”。當時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宮內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近支皇族等享用;近親皇族子嗣、功臣(漢族隻限二品以上官員和皇帝心腹)才有資格參加宮內朝廷的滿漢全席。宮外滿漢全席,常常是由滿族一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時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清室擺設滿漢全席時一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賓客進入席宴大廳先奏樂,坐下後先用點心,賓客到齊後,把四整鮮撤下來,行敬酒禮,大菜才會奉上,整個過程先後共換桌麵四次,調換滿、漢菜式,俗稱“翻桌”。此後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達官顯貴一展奢華的象征。
滿桌珍饈,食者遍嚐乎?
據說,慈禧曾乘火車去奉天,臨時禦膳房即占了4節車廂,其中1節車廂裝著50座爐灶,每灶負責做兩種菜,共用廚師100名,雜差不等。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幹果100種。用餐時,慈禧一個人坐著獨享,這麼多的菜,除了靠近的幾種,其他的菜慈禧很少動。
是呀,貴為皇太後,麵對滿桌佳肴也隻是嚐嚐嘴邊這幾道而已,其他的大菜無論你做得多麼精細、花了多少工夫,也隻是在桌上充充門麵而已,不會有人吃的。
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特別是BAT,就是在不斷地打造信息時代的“滿漢全席”,通過並購把一個又一個企業納入囊中,給自己的品牌增加一道又一道佳肴,就像當年的滿清皇室打造盛宴一樣。比如過去兩年中阿裏巴巴體係相繼通過投資和並購花費掉的資金已超80億美元,不僅被喻為買下半個互聯網,更被指買下整個世界。
並購的結果是什麼呢?
每一個阿裏巴巴的用戶,不管是來自於阿裏巴巴、淘寶、天貓還是一淘、聚劃算,就像當年的老佛爺一樣,看到的是“滿漢全席”,吃到的隻能是身邊這幾道熟悉的菜。我們並沒有看到並購給阿裏巴巴帶來的變化,給用戶帶來的新的價值,隻是看到了一個“土豪”滿世界撒銀子,“滿漢全席”菜單上添了一道又一道新奇的菜名,而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似乎也沒有給互聯網帶來什麼新的價值。
如果互聯網的發展就是這個樣子,地球人都會失望的!
當一個王朝把越來越多的山珍海味擺上桌麵充門麵的時候,腐朽其實已經在悄悄地發生了;當一個企業把越來越多的概念裝在自己台麵上充土豪的時候,衰落的跡象其實已經呈現。滿漢全席隻是個傳說,不可能主宰我們的生活,因此互聯網一定是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一個帶來創新價值的方向。
而不是滿漢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