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央企負責人薪酬

將建公開製度

針對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已經正式落地,並將於2015年1月正式實施,除了央企負責人薪酬調整外,國家將建立薪酬信息公開製度,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水平、福利性收入等薪酬信息,無論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負責人都必須參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並向社會公開。國家將不允許中央企業負責人在企業領取其他福利性貨幣收入,負責人在下屬全資、控股、參股企業兼職或者在本企業外的其他單位兼職的,也不得在兼職企業領取工資、獎金等報酬。根據改革方案要求,將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的薪酬目前由基本年薪和績效年薪兩部分構成,調整為由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三部分構成。據悉,目前央企主要負責人與職工薪酬差距在12倍左右。其中,國資委監管央企高管平均年薪在60萬到70萬元,非國資委監管金融類央企高管薪酬則普遍在百萬元以上。

不能讓員工成為

央企高管降薪陪葬品

《人民日報》發文稱:央企降薪即將落到實處。2015年起,央企負責人的薪酬製度改革將正式實施,首批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以及金融、鐵路行業在內的72家央企。據悉,建行董事長的年薪要從214.58萬元降至120.96萬元以內,中國移動董事長降薪幅度也將超過105萬港元。然而,好事辦好還得周密施策、有序推進。當下就有不少國企員工擔心,高層年薪降了,他們會不會層層往下砍?類似擔心並非沒道理。事實上,一些國企為了調出“合理的級差”,已經從上到下重新計算職級收入。央企薪改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企業內部的收入差距。之前高管與職工的差距在12倍左右,高管減薪後的目標大概在8倍左右,如果還將職工工資、福利同步縮水,差距豈不還是很大甚至可能更大?由於基數低,職工漲10%也趕不上高管漲1%,怎可同比例降?決不能讓一線員工成為高管降薪的陪葬品。

降息之後

人民幣進入貶值周期?

有評論稱,11月24日,央行兩年多來首次降息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金融市場發生了兩件大事。但由於人們的選擇性關注,一件事被高度關注,另外一件事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被高度關注的是,深滬股市出現暴漲;被忽略的是,人民幣對美元彙率出現暴跌。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1420,較上個發布日貶值33個基點。同日,銀行間外彙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彙率報6.1417,大幅貶值168個基點。由於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央行會繼續降息,並可能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上美元即將進入加息周期,那麼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趨勢是否已經終止,並將進入貶值周期?的確如此,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的基本趨勢已經逆轉,雖然在某個時段還會升值,但未來的基本趨勢是穩中有降。在目前中國的公共話語體係中,似乎隻有人民幣升值才是好事,貶值則是壞事,沒有麵子。其實,這充分體現了美國“話語霸權”對中國人的潛移默化。彙率的漲漲跌跌非常正常,升值未必是好事,貶值也未必是壞事。但美國人希望人民幣繼續升值,這樣可以抑製中國貨的攻城略地,讓“先進製造業回流”。但可悲的是,很多中國人包括一些經濟學家,也逐漸被外人洗了腦子。從2000年年底到現在,14年不到,人民幣廣義貨幣存量淨增長了9倍,從12萬億增長到120萬億,超過歐元區M2總量,是美國這個經濟大國的1.5倍。與此同時,人民幣不斷升值。這種對內貶值、對外升值透支了人民幣原有的升值空間,已經讓中國貨告別了在國際市場上的黃金時代。事實上,2014年以來歐美等國對華直接投資增幅明顯下滑,國際遊客來中國旅遊的人數也出現下降。而中國企業、個人到國外投資、旅遊則不斷創出新高。這些現象都是人民幣彙率高估的明顯證據。目前世界四大經濟體正呈現兩種趨勢:美國在金融風暴後華麗轉身,開啟了新一輪工業革命,再度領跑全球,所以經濟強勁複蘇,需要結束量化寬鬆,並開啟加息周期,否則經濟會出現過熱;而中國、歐盟和日本都還需要不斷出台刺激措施,以振興經濟。歐元和日元在這種背景下不斷貶值。中國的經濟狀況類似歐盟和日本,貨幣政策也正在變得相似,跟美國正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在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升值的時候,人民幣還要對美元升值,那麼人民幣就是“雙倍升值”。這好比一個體弱的人為了麵子,為了陪他強健的朋友,也在冬天穿了件短袖,還要時不時泡在冰水裏,顯示比朋友還曆害。所以,人民幣“陪美元兜風”的遊戲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