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過,古城穿戴一新、來來往往的遊客越來越多。走下昭化古城的關門城牆,我們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沿途觀賞古街老巷裏的古樸建築、碑文題記、木雕磚雕,觀看舞獅、牛牛燈、采蓮船、走高腳、吹嗩呐等民俗文化表演。在路上,秋桐笑眯眯地問我:“苴硯,你知道‘到了昭化,不想爹媽’是啥意思啵?”
“那咋不知道!從小周圍的人都在說。意思是,昭化的美女多,來到這兒,不注意就會被美女迷住,最後連自己的爹媽都不想念了。”我笑著答道。心理覺得秋桐簡直太小看人了,這流傳了1000多年的民諺我能不知道!
“聽人說,聽人說,就會聽人聽!你被這兒哪個美女迷到沒有嘛!”秋桐白我一眼,笑著戲謔道。
“難道說意思理解錯了?不過,身處此城中,我還真被身邊的一個美女迷得神魂顛倒呢!”我疑惑地側頭望著她,還不失時機地笑著表白道。
“少貧嘴肉麻!這句出自於女皇生母楊氏之口。據說,武則天小時候慣著男裝,尤喜獵奇涉險,時時做一些連男孩子都不敢想的事情。乳娘一帶她到昭化,她便歡喜異常地在桔柏渡口走鐵索橋,在戰勝壩騎著木馬練習打鬥,在牛頭山薑維井旁模仿祭天拜水,玩得樂不思歸。父母都拿她沒有辦法,隻好遷就著讓她玩得盡興。楊氏由此常發感概,說她‘至益昌,忘爹娘’,這就是‘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由來。”秋桐滿麵春風地笑著解釋道。
在去往古城南門的路上,難得地見到了射箭提陽戲演出。說起昭化射箭提陽戲,聽老一輩人講,主要分布在昭化射箭鄉及其周邊的地區。數百年來,都保留著人神同台、提線木偶、麵具和塗麵化裝,巫師法事與戲劇表演共存一台的古老傳統儺戲模式。演出分天戲和地戲,行當分生、旦、淨、醜,隻有擊樂,沒有弦樂,整個唱腔主要吸收當地的民間小調和山歌,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一般大願唱三天,小願唱一通宵,施主不僅要給錢,還要給食物和其它物品。《天戲》是用提線木偶來表演上天的三十二神為主,共有三十二戲,四十二像,木偶大小一般在一尺二左右,隻有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略大一點。三十二神各有任務和作用。如川主、土主、藥王(合稱“三聖”)供奉為壇神,臨壇賜福;土地打掃壇場,佑護當方吉祥;大鬼、小鬼、判官、鍾馗驅趕不祥;大伯、二伯、三伯公婆淨壇祈福,為主家進財送寶;二郎神則清宅、掃蕩,驅妖逐魔。《地戲》則由人化妝扮相,戴上木製麵具來演出,共三十二戲,分折子戲、大幕戲、文戲和武戲。表演的劇目大多是傳統神話之類,諸如《孫悟空大鬧天空》、《薑子牙掛帥》、《靈官鎮壇》、《七仙女下凡》、《童子趕馬》、《孟薑女哭長城》等。為適應願主要求,也常插演一些娛人劇目,如《安安送米》、《湘子渡妻》、《駝子加門》、《渡金滾燈》以及鑽火圈、上刀梯等巫術特技。
我和秋桐都沒看過此類演出,我們湊上前去,站在人群中觀看了一會兒戲班表演的《七仙女下凡》。待到表演上刀梯時,秋桐拉著我離開了戲攤。此時已臨近中午,腿腳都走得有點兒酸軟了,找了家小吃店坐下,一人吃了一碗酸菜豆花麵和一個川北鍋魁。稍稍休息了一會兒,秋桐慵懶地靠著我,有氣無力地問我:“苴硯,牛頭山、費禕墓、鮑三娘墓每個距古城這兒都有5公裏以上的路程,你還想去哪兒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