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放假,我們不用像上課日那樣,早早地起床洗漱、用完早餐趕到教室上課,但七點鍾左右起床卻早已習慣成自然。睜開眼,起身揭開窗簾,外麵還是灰暗暗的,望了望寢室上下鋪,大家都睜著眼、蓋著被子在床上養神。心理想著幹脆還是像往常節假日一樣,睡會懶覺再到校門口吃點燴麵和煎餅完事,身體已躺下蓋上了被子。順手習慣性地打開SONY袖珍收音機,靜靜地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間新聞主持人,精神煥發地在播報國內外新聞。順便說一句,為了收聽時事新聞、歌曲評書和英語節目FOLLOWME,寢室裏六個人中,有仨買了同一款袖珍收音機,當時這款收音機售價95元人民幣,相當於我們一個半月的生活費。同時,我還有一台提式收錄兩用機。
打著學習需要的幌子,向父母申請資金購買的收音機、收錄機,盡管用在輔助課堂學習上的時間並不多,但卻真真實實地讓我們的認知跨越了課本和理論的藩籬,可以自由、自覺、隨意地去感知、了解現實世界的真實的變化發展,在孤獨無聊時還帶給我們很多樂趣。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從缺衣少食變為豐衣足食的我們,期盼著國家和個人生活都越來越好,對國家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進展和動向充滿關切,是我們每天定時收看新聞節目的主要原因。那時,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正在推進民主化改革,其所推行“新思維”和“公開性”,獲得西方世界輿論越來越多的好評。蘇聯及東歐諸國政治改革的一些理論和做法,還作為正麵的經驗被不斷地介紹到了中國來。
新聞節目一結束,關掉收音機,打算再眯會兒。對麵下鋪的永晨側身對我說昨晚我睡得很沉,我隻好說喝醉了。九點過,背著書包,到校門外吃完早飯,就去圖書館投入緊張的功課複習中。
生活是人生路上的最佳老師,成長卻總有孤寂和憂傷相隨。懵懂無知的童年時期,在父母羽翼下,隻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盡情玩樂,無憂無慮。漸漸長大的少年時期,在年複一年寒來暑去的季節更替中,慢慢地品味到了世事的無常、人情的冷暖和父母的艱辛。在我看來,自由、理想啥的,就像河流,隻有沿著製度的河岸奔湧,才不會給社會和自己帶來傷害。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才是明智的選擇。
小時候,像我家這樣的多子女家庭,吃飯穿衣是家裏的頭等大事。買黑市高價糧,用紅薯、土豆和野菜充當主食,青黃不接之時向親戚朋友借糧是常有的事。為替父母分憂,哥哥們經常自豪地告訴我,十四、五歲起,他們就常出去通過做臨工、撿碳、到外地買糧等方式,賺錢補貼家用。我也想為家做點事,初中假期天,在我執意的要求下,我多次曾陪父母走路去天台山打柴、採摘野菜及橡樹子,橡樹子拿回來磨成粉,做成涼粉很好吃的。高中假期裏,在哥哥們的關照下,也外出做過臨工、做過瓜果、蔬菜的販運等活兒。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兄長關愛之情,也為減少他們的負擔和擔憂,思想上,漸漸地產生了擺脫現狀、為家增光的執著信念,性格也從任性玩劣變得腳踏實地、懂事頑強,為實現自己的夢想默默地竭盡全力。
激情青澀的青春歲月,恰逢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百姓豐衣足食,國家欣欣向榮。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社會劇烈發展變化,國營、集體、私營、個體、境外獨資、中外合資等多種社會經濟組織形式,資本、土地、人力、專利技術等多種利益分配方式,以及各種渠道就業方式等的日益多樣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選擇性、差異性、獨立性和適應性的日益增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地趨向多元化。
正視現實或逃避現實,是脫離困惑、不陷沉淪的兩種處世之法。或正視、或逃避,年青的身心在輾轉迂回中艱難地摸索前行。大學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後,抓緊時間清洗完被套、床單和衣服,外出購買點土特產品及途中食品飲料,夜晚在同學寢室間串串門、聊聊天,靜待返鄉時刻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