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父母不應隱瞞子女的錯誤與缺點(1 / 3)

在我國封建社會裏,兒女對於父母的缺點過失是不能講的。父母說的話、做的事,當兒女的隻能服從,不能駁回,不能批評,明知是錯的,也要為其隱瞞,叫做“子為父隱”。否則,就是不孝。同樣,父母對於兒女的缺點和過失,也包庇袒護,叫做“父為子隱”,就連孔子也支持這樣的主張,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照他的看法,父子相互袒護錯誤,包庇過失,不但沒錯,而且是高尚的道德,應該提倡。可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袒護包庇的結果是使小錯發展成大錯,到頭來隻會坑害了子女或父母。不管是誰犯了錯誤,旁邊的人都要及時地糾正過來,尤其是父母對於子女所犯的錯誤更應該及時糾正,等到小錯鑄成大錯時再糾正就晚了,因為子女尚處於成長過程中,身心都不很成熟,是需要父母給予幫助糾正錯誤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子女犯了錯誤時,自己本身也許並不知道錯在哪裏,更無從去改正,所以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去修正他們的缺點,才能使孩子走上正確之路。

漢武帝時曾任丞相的公孫賀就吃了這樣的虧。公孫賀本來是有本事的人,“熟悉文法吏治”,深受皇帝器重。可對待犯罪的兒子,卻采取了“父為子隱”的做法。他的兒子公孫敬聲小時候行為放蕩、貪財愛寶,見了好吃好玩的東西就想獨占。公孫賀明明看到兒子有這個毛病,卻不加以責備教訓,而是一味放縱。公孫敬聲長大當了官後,經常公私不分,把公物占為己有,公孫賀也是加以庇護,從不追究。後來當上太仆的公孫敬聲膽子越來越大,發展到貪汙軍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親的公孫賀總應該引以為戒了吧,可他卻千方百計為兒子開脫罪責。因案情重大,證據確鑿,找不到借口,他就想找個立功的機會給兒子贖罪。恰好這時,皇帝命人搜捕陽淩大俠朱安世,公孫賀便自告奮勇去完成這個任務。不料朱安世被捕入獄後,給漢武帝上書,揭發出公孫敬聲不僅有貪汙問題,而且還與陽石公主私通,在背後誹謗朝廷等問題,並說公孫賀知情不報,縱容兒子作惡多端。這下子,漢武帝大怒,將公孫賀一並革職下獄,誅殺了他全家。

知子莫若父母。一般說來,孩子的性格、習慣、優點和缺點,當父母的是最清楚的。尤其是缺點,在別人麵前不肯暴露的,在父母麵前是很容易暴露的。對於孩子的缺點,不能僅僅滿足於知道,還應該采取不隱瞞、不護短的正確態度。《史記》上有一個“趙母進諫”的故事,就很能給人啟發。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很能打仗的將軍,名叫趙奢。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跟父親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的道理滔滔不絕,即使趙奢也難不倒他,因此自以為是,常常在人麵前炫耀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沒有帶過兵,缺乏實際的鍛煉,臨死前就對妻子說:“別看咱兒子能講一套兵書,可當不了大將軍。打仗是件嚴肅的事情,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哪有像他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讓趙括當大將領兵的話,搞垮趙國軍隊的一定是他。”

在趙奢死後不久,秦國出兵攻趙,兩國軍隊在長平擺開大戰的陣勢。趙孝成王任命趙括為上將,取代了廉頗,指揮四十萬大軍去抵抗秦軍。趙母知道這件事後,問兒子:“你為什麼不推辭王命呢?”趙括自鳴得意地說:“朝中再也沒有比我強的人了,我不為將誰為將?”趙母記著生前丈夫叮嚀的話,也知道自己兒子的毛病,便急忙向趙孝成王上書進諫說:“不要任命我的兒子為大將軍。”趙孝成王問她:“為什麼?”趙母回答說:“一是他沒有實際作戰的本領,二是他驕傲自大。他父親當年為將時,大王賞賜給他的東西從來不私留,全部分給士兵。領兵出征之日,成天住在軍營,從不問家事。現在我的兒子趙括剛一當上將軍,就趾高氣揚,手下的士兵不敢仰視其麵。大王賞賜給他的金銀綢緞,全拿回藏在家中,還四處鑽營,購置便宜的田地房產。趙括和他的父親完全是兩個樣子,不是個領兵為將的材料,大王還是另選良將吧。”

可是趙王固執己見,還是堅持讓趙括為將。結果這個隻會生搬硬套兵書的趙括,一上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築營堅守的戰略,盲目指揮士兵出擊,結果中了秦軍的埋伏,全軍覆滅,他本人也被亂箭射死。對這件事情,後人在嘲諷趙括隻會“紙上談兵”的同時,也讚揚了趙括的父母知其子短、不為子隱的明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