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社會上有這樣一個普遍但又令人心痛的現象,許多中小學生特別害怕開家長會,家長會的日子經常被他們稱之為“受難日”,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來說,家長會通知簡直就是下達給他們的“懲罰通知”。在這些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眼裏,家長會無疑就是“成績排名會”和老師的“告狀會”,後果輕則遭訓,重則挨打。
淑寧是我的一位鄰居,她的兒子童童因為音樂特長突出,被推薦到區重點小學,而且還被分進了重點班,本來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對童童父母而言,卻是苦惱的開始。原來童童的考試成績在重點班屬於中下水平,在新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童童就因自己的一些“罪狀”被班主任老師點名批評了,比如,不按時交作業、上課不注意聽講等等。
當淑寧聽到老師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時,心裏自然很不舒服,在她看來,兒子學習習慣一向很好,怎麼可能不按時交作業呢?那次家長會讓淑寧很沒麵子,心情也非常糟糕,一回到家,她就把班主任老師的話和盤托出。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童童一口反駁,說自己沒交作業是有原因的,一次是把作業本忘家了,一次是真的忘記交了。
淑寧連忙問童童,你怎麼不跟老師解釋呢?童童著急地說:“我跟老師解釋了,但是老師不聽,還說我撒謊,在找借口。”
“那麼,上課不注意聽進,又是怎麼回事呢?”淑寧又接著問道。童童解釋說:“我上課沒有不聽講,隻是覺得老師講得不太細,想自己再看看書,沒想到老師點我的名,我也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淑寧當時正在氣頭上,也沒顧兒子的辯解,依然把成績差歸於不交作業和上課不認真聽講。
看到媽媽不相信自己,童童委屈地回到自己房間,一連好幾天都不跟淑寧說話。後來,淑寧從其他家長那裏得知,童童的這位班主任對每位學生的要求都很高,她覺得懲罰應大於表揚,所以經常會在某些情況還沒有搞清楚之前,就武斷是孩子的錯。
得知這個情況後,淑寧不無後悔地感歎道:“挺後悔當初開完家長會後,自己沒有了解清楚情況,就對兒子橫加指責,現在童童一見班主任就表現得戰戰兢兢,還說了好幾次想轉班的想法。如果當初能夠把老師的話過濾一下再跟孩子說,結果說不準就不會這樣了。”
從淑寧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如何把家長會上的情況帶回來和孩子一起分享,無論是針對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都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否則,極易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讓他們不知所措,沒有信心。
謝是我的一位好友,回憶起兒子煜煜讀小學的那幾年,“家長會”這三個字,在她眼裏,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批鬥會”。煜煜是個淘氣、愛搗蛋、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喜歡在女生抽屜裏放小蟲子,喜歡跟女孩子打鬧。每次開家長會,老師、同學家長都會向謝反映煜煜在學校調皮搗蛋的“罪狀”。
在眾人“控訴”煜煜時,謝一直在老師麵前保證回家後一定要好好教育兒子。但是回家後,謝並未扮演“二傳手”的角色,把老師和家長們批評兒子的話統統搬出來,而是先說老師表揚了他學習上有進步,但還需努力,然後又把老師對兒子的批評換成了另外一種委婉的說法,“老師覺得你把小蟲子放在女生抽屜裏是為了引起她們的注意,但是放小蟲子是不對的,會嚇著同學的。”於是,謝又進一步引導煜煜,“想想看,如果你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沒有其他方法呢?比如說,如果學習成績好一點的話,是不是更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呢?”跟煜煜這麼說這些話的時候,謝一直表現得非常耐心與親切。
很顯然,謝的這一做法是很值得讚同的。男孩子小的時候,調皮一點是天性使然,如果家長一味地按照老師的說法來管束他,孩子的某些天性很可能就會受到壓抑。當然,在這件事情上,如果家長不經加工地把老師批評孩子的原話傳給他,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受到批評而傷了自尊,認為老師喜歡打小報告,時間久了,孩子就會不尊重老師,討厭老師所教的功課,甚至對老師產生怨恨。要知道,孩子天性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家長和老師的見麵,變成了讓孩子蒙羞、挨訓的恐怖事件,後果隻會讓孩子憎恨老師,討厭學校,在學習、自信、道德等方麵失去上進心和判斷力,而且這種負麵影響還會反映在學習上,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