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智力資本報告現狀淺析(2 / 2)

三、智力資本的報告框架

智力資本報告應以什麼方式編製和披露取決於編製目的和其承擔的現實功能。1994年,瑞典的一家公司(Scandia)是全球首先發布智力資本報告的企業,在這個報告中Scandia是利用導航儀模型來進行編製報告,此報告有效的體現了智力資本的價值要素,最終提出了具有最大優勢的財務報告和智力資本報告的總的綜合平衡圖表。以財務結果、資本和貨幣流為焦點與智力資本和其發展的描述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根據歐洲和亞洲的報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之後認為,歐洲智力資本報告模式更加合理,因為雖然智力資本有其特殊性,但是和傳統的有形資產報告一樣,是用來向信息使用者傳遞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可以評價和比較本企業的狀況。隻有對標準進行規範和統一,構建指標體係,才能使行業內各個體直接具有橫向可比性。計量手段則可以多元化,使用財務指標或者非財務指標,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試圖從一般信息、良好行為標注信息、公司政治成本信息、潛在負債信息這四個方麵來引導企業智力資本報告的形式。我國學者董必榮2009年在《企業對外智力資本報告研究》中根據智力資本的差異化和標準化提出了另一種報告模式。這種模式基於三分法分類,並參考和吸收了歐洲一些典型智力資本報告的思維方法,從願景、戰略角度出發,最後設定指標體係。該模式將指標分為“通用”“行業特定”“企業特定”,論述得具體詳細,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過於繁瑣,一方麵會給企業編製報告造成一定的困難和成本,另一方麵也使得整個報告信息過於龐大,造成使用者的閱讀負擔。

四、我國智力資本報告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智力資本報告至今已有十幾年的曆史,而且嚐試編製智力資本報告企業的主要集中在西方一些知識密集型種類的公司中,實務界也沒有就其內容格式及其具體指標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國大多數企業對智力資本報告方麵也並不好,很多公司和企業不願意公布智力資本,經調查者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害怕所公布的智力資本報告信息中包含威脅公司競爭地位的敏感內容,可能還會帶來其他未知的損害。

另外,由於智力資本的確認、計量、列報等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和統一,這種情況下的智力資本報告並不能充分反映和發揮其本身的作用,為企業編製智力資本報告造成了障礙和猶豫。特別是我國對智力資本報告的具體方法研究落後國外很遠,首先,必須深入研究智力資本報告的理論問題,其目的就是為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導。具體有:智力資本的定義、分類、計量、智力資本報告的概念框架、指標的選取以及與財務報告的關係等等。然後,企業在智力資本報告發布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主動,學習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理論,並將理論嚐試的應用與實際工作中,這樣可以為智力資本報告的發展提供實踐驗證。最後,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智力智力資本報告,要分清楚不同行業智力資本報告的差異性,然後再進行其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實證研究問題等。

參考文獻:

[1]張丹,牛曉君.企業智力資本報告的國際演進與發展[J].工業技術經濟,2009

[2]董必榮.企業對外智力資本報告研究[J].會計研究,2009

[3]董必榮.不同資產的報告模式差異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

[4]董必榮.智力資本報告:標準化與差異化[R].智力資本信息披露問題研究,2009

[5]董必榮,路國平.智力資本報告與傳統財務報告的差異分析[N].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

[6]邱國棟,朱宇.智力資本的二分法[N].財經問題研究,2003

[7]甘衛平.智力資本計量與評價方法研究[N].南華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