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內部控製範圍過小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財務處是一級財務管理機構,主要對高校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總的核算與監督,高校的各學院和各行政部門、後勤部門出現的財務核算則是由各自的負責人來分管的,每個部門是自成體係,獨立存在的。當經濟活動涉及到不止一個部門時,很容易出現職責不清、進行多重核算的情況。同時,由於各高校對學校的科研能力、人均經費等財務指標較為重視,從而忽視了學校的辦學效果、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等非財務指標。還有的高校財務工作中出現權責分配不清的現象,導致權利的失控,內部控製和監督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例如:對於某些項目在執行過程中,高校會製定一個或幾個主辦與協辦單位,但是實際中,這些單位並沒有明確的授權,更不具備責任分工,這樣就對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有效監督造成了障礙,從而導致內部控製的失效。
(四)缺乏內部監督的有效力度
高校設立內部審計部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審核、控製、監督高校的財務核算、專項資金的使用、投資項目、領導的經濟責任等。我國高校的審計部門一般是以輔助機構的形式存在的,在行政上隸屬於財務處,沒有自己的獨立性,所以,很難發揮其審計監督職能。由於內部審計多是對事後進行審計,缺乏對事前與事中的監督與管理,因此,很難發現並糾正違規行為。目前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大多數主要是針對財政經費的審計,對於高校的預算萬資金、各學院的創收資金等都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控製。由於高校資金收入與支出的複雜化程度不斷增加,內部審計所麵臨的對象也越來越複雜化,這給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
(五)高校各部門信息溝通不夠流暢
大部分高校在各學院之間、各行政部門之間、學院與行政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夠流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已經基本實現了辦公係統的自動化,辦公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機製進行管理,使得高校各部門之間無法對相關信息進行共享,各部門之間對出現的問題相互推諉,這使得個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很難及時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低。
二、我國高校財務風險的主要類型與表現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資源源源不斷地流進高校,如何用好、管好這些資金,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幾率,是我國高校管理中必須正視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高校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籌資過程中發生的債務風險
我國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斷進行擴招、發展、大搞基建、興建新校區,甚至有的學校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是很多基建成為了“半拉子工程”,隻等著資金到位後再繼續進行建設。沒計劃的擴建使得一大批高校背負上沉重的負債包袱,這一包袱嚴重影響著高校的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更是對高校的財務管理帶來了壓力。
(二)資金短缺風險
資金短缺又稱為供給風險。由於學校缺乏新的資金來源,在財務上不能保障學校由於事業發展而對資金的需要的風險。例如:我國教育部要求凡是在校的大學生,學校必須保證每位學生能夠正常完成學業,不能讓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出現輟學現象,要想保證這一政策的順利進行,學校就必須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再例如:當遇到國家重大活動時,如: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等,國家要求在保證食堂飯菜不漲價的前提下必須搞好夥食,讓全體師生得到實惠。殊不知,學校的夥食是隨著市場的行情而隨時進行調整的。麵對國家提出的要求,市場行情的變化,夥食不漲價而付出的代價必須由學校來承擔。在這些支出中,並沒有在學校的財務預算中體現出來,這給學校的財務管理帶來了困難。
(三)財務預算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