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12年底,為了緩解煤炭企業經營壓力,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編製的《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規劃》和《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正式通過,預示著冰封近5年的煤化工政策逐步解凍。伴隨而來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對煤化工規劃的審批部分放開(目前國家核準或取得“路條”的煤製天然氣項目共15個,其中9個為當年取得認可,煤製天然氣成為煤炭轉化項目新的熱點),煤製天然氣等煤化工項目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機。
2、環保及二氧化碳排放
環境保護及二氧化碳減排,同樣影響著煤基燃料發展的未來。環保投入和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的應用,直接增加煤製天然氣項目的投入和投資成本。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政府做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諾後,二氧化碳減排將成為今後10年的一個指標性限製。煤基能源若實現減排目標,除了通過多聯產等方式提高效率外,當前可能的措施隻有采用二氧化碳封存等手段。而醞釀中的環境保護稅,更成為影響煤炭加工企業的利潤之患。環保及二氧化碳排放,成為影響煤製天然氣項目經濟性的重要風險因素。
(五)替代品
參考BP公司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數據,2012年國內的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68.5%,天然氣僅為4.7%,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包括煤層氣、可燃冰、生物燃料在內的新型能源,短時間難以改變煤、氣、油的總體需求,替代品對天然氣的供需關係和價格,影響能力有限。
煤製天然氣綜合了煤炭和天然氣兩種能源,主要的替代品石油,一直以來是我國較為緊缺的一種能源。由於國內石油供給量的相對缺乏,影響石油供給的因素複雜多變,使得近年來其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價格也逐漸顯現出上升趨勢。替代品價格的上升,以及政府對於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的要求,給煤製天然氣帶來發展空間。
(六)技術風險
能源行業的技術風險,主要是重大技術突破給傳統能源領域造成的衝擊,同時也要考慮技術路線選擇不當給未來經營帶來的困難。作為一個新型行業,盡管國際上已經有了工業化運營的甲烷化裝置,但依然存在技術風險。一方麵,間接法製甲烷的成功運行經驗較為缺乏,存在著建設和運營風險;同時,比較直接法的工藝路線,間接法技術路線的能源轉化效率低、項目投資高,對於采用間接法工業裝置的項目,還存在著未來期間經濟性弱的技術風險。
二、特定煤製天然氣項目的風險因素
分析煤製天然氣的行業風險,掌握開展煤製氣的“天時”;針對特定的天然氣項目,還應詳細分析與項目地點和項目業主有關的風險因素,考慮“地利”和“人和”因素。
(一)與項目地點有關的風險因素
特定的煤製天然氣項目,由於項目所在地不同,項目落地的難易程度以及項目的經濟性差異很大。
1、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
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是煤製天然氣項目落地的先決條件。水資源、煤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項目選址的重要因素,上述因素不具備,項目基本沒有可行性。
除此之外,煤炭作為煤製天然氣項目的主要原料,由於運輸條件的限製,在新疆部分地區存在相對封閉的煤炭市場,出現過噸煤100元的極端價格,在此類地區選擇煤製天然氣項目,能夠極大增強項目的經濟性。
2、目標市場選擇(物流分銷)
除了上遊資源的獲得,選擇項目地點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目標市場的距離和物流分銷條件。國內天然氣實行政策定價,不同地區不同用途的天然氣價格差異很大。產品下遊的目標市場距離項目所在地遠近與否,是否具有管道運輸能力,這些因素直接影響項目的經濟性。同時,東部地區的天然氣消費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利用長輸管道運輸的企業還需要建設儲罐以調節生產與銷售的季節性差異。
3、裝置建設與配套設施
煤製天然氣裝置建設周期較長,其中部分大型裝置距離生產廠商較遠,選擇項目廠址時需要考慮到配套的道路交通、用電等配套設施是否完備,大件運輸條件是否具備,這些因素同樣也會對項目經濟性產生影響。
4、社會依托
作為一個項目運行單位,必然需要社會依托。建設煤製天然氣項目的地區,均有煤炭資源的優勢。運營該類項目,需要高素質的管理、技術和操作人員,此類生產型企業往往是男多女少,人員結構伴隨的員工成家、家屬就業、子女教育等問題,都需要依靠當地社會條件才能妥善解決。社會依托能力是一個難以通過經濟性影響進行量化的因素,但在項目選址時卻應該加以考慮。
5、地方政府支持與優惠政策
地方政府的支持,一方麵可以通過地方配套設施、稅費減免、返還方式,增加項目的經濟性,同時還能夠通過對上遊資源的安排和承諾、特殊人才政策的實施和必要的政府部門協調,減少項目建設運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