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債風險防範措施分析
我國國債發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應債能力強但償債能力較弱”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國當前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過低,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過低。這兩個數據比例直接導致了我國中央財政支出過小。同時,因為從“九五”一直到“十五”這個階段,我國處在債務償還的高峰階段,因此發行國債所籌集到的資金一般都用來進行還本付息。之後為了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國對國債的期限結構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是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國中央債務依存度過高。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來防範國債規模風險。
首先,必須要做好國債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國債籌集資金的利用率;借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國債資金的作用,加強對資金投資情況的監督管理,嚴格查處相關的違法行為。
其次,要做好國債期限結構的管理工作,不斷優化償還期限結構;無論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將國債總額一次還清。所以,對於政府財政最直接的做法是每一年的還本付息金額,隻要政府能夠堅持每年正常還本付息,就能夠持續的進行借債。現階段我國的國債一般都是中期國債為主,長期國債非常少。這樣的期限結構分布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容易導致償債高峰的產生,也不利於國債籌集資金的科學利用,容易降低國債對於國家經濟的調節能力。所以,我們必須要科學的規劃國債期限結構,讓國債還本付息能夠在年度中合理的分布,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最後,國家發行的國債屬於連接財政和金融調控之間的橋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不斷完善,必然會要求國債不斷強化其宏觀功能,要求國債政策更加的靈活。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國債擁有基本的政策功能,但是還有完善的空間,尤其是宏觀金融調控方麵,需要發行較多的短期國債以及二十年以上的長期國債。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滿足金融機構資產管理需求;另外,宏觀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技術落後等問題所導致的需求不足必須要依靠長時間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調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債的發行規模。國債發行規模的增加勢必會惡化控製國債規模的檢測指標,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內在壓力的體現。
三、結束語
總之,從名義國債負擔率以及居民的應債能力方麵來說,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並不是非常大,也不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但是因為國債餘額的增長速度過快,償債能力以及國債依存度指標已經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線上,因此可以適當的控製國債的發行規模。另外還可以通過財政調控來降低財政的債務風險,改善我國的財政狀況。
參考文獻:
[1]譚浩.國債規模比較分析[J].知識經濟.2012
[2]孫玉棟,譚雲.國債規模對通貨膨脹的作用機製[C].第二屆中國公共預算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