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嬰幼兒心理行為培養(1 / 3)

嬰幼兒的情感具有易變性,不善於自己調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晚期對情緒已經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並出現了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因此幼兒期的情感發展是隨著環境和教育的變化發生著迅速改變的。他們喜歡看動畫片、崇拜英雄、欣賞美的東西。這時候父母通過對引起孩子情感體驗的事物因勢利導,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道德感、美感、理性感和穩定的情緒。

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良好的意誌

意誌是人們為了實現預定的目的而自覺調節自己的行動,是克服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在學習和智力活動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孩子在學習中克服困難,排除幹擾,向既定目的前進。

寶寶行為案例

燁燁今年七歲了,親戚、朋友都誇他聰明,誇得爸爸媽媽心裏都美滋滋的。可燁燁也有讓爸爸媽媽頭疼的地方,那就是幹什麼事都沒有耐性,總是半途而廢。並且,他做事猶猶豫豫,優柔寡斷,沒有一點果斷性,爸爸說他一點都不像個男孩子。

專家指導

孩子的意誌發展水平比較低,往往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行為,做事情大多受興趣、好奇心、理解能力的限製,易在困難麵前畏縮退讓,半途而廢。針對這些情況,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意誌。培養的方法如下:

[建立嬰幼兒作息製度]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製度,並督促孩子天天堅持,從而培養其堅強的意誌。

2~3歲時,家長可以提醒孩子,讓孩子遵守作息時間,並逐步訓練孩子自覺遵守。一般來說,在節假日可以讓孩子的自由時間多一些,應允許孩子多玩一會兒,比平時晚睡一會兒;但也不能因此而破壞規矩,輕易打亂孩子的生活規律。

在建立作息製度時,要注意規定一些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比如,規定孩子在吃飯時不要一邊吃一邊玩,甚至到處亂跑;吃完飯後要把碗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嘴巴擦幹淨,並把椅子放好等。

[家長做孩子的表率]家長如果意誌堅強,做事具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意誌力,那麼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意誌品質。反之,家長如果做事拖拖拉拉,遇到困難繞道走,工作、生活缺乏勤奮精神,那麼他們的孩子決不會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

[鼓勵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鼓勵孩子自始至終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指導孩子鍛煉意誌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齡小,做事易受外部環境影響,遇到困難,就會放棄原始目的。因此,做事往往有頭無尾,半途而廢。要克服這種缺乏意誌力的行為,成人就要及時表揚孩子已取得的成績,幫助孩子克服行動上的困難,鼓勵孩子堅持把一件事做完,還可以選擇一些有關意誌力培養的故事講給孩子聽,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誌品質。

[設置“難關”讓孩子完成]家長還可要求孩子按時完成任務,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具有難度適中困難的情境,要求孩子去闖“難關”,讓孩子經常去鍛煉,並及時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

但是,要注意對孩子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既有一定難度,又讓孩子能夠完成。要求一經提出,不要輕易更改或打折扣、降標準,要貫徹始終,直至達到目的為止。這對培養孩子的意誌力來說是很重要的。

[從小事做起,隻是起點]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從低到高地磨煉孩子,培養堅強的意誌品質。當孩子能夠迎接越來越大的困難挑戰的時候,一個意誌堅強的孩子就站在家長麵前了。

[培養孩子坐得住]好動、坐不住的孩子往往意誌力比較差,這種習慣會影響孩子上學後在課堂上的表現,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家長可給孩子買一些玩具,如積木、拚圖板等,成人在旁邊陪伴,指導他玩。開始時,孩子往往隻能維持幾分鍾,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孩子遊戲水平、動手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會延長其專注的時間。從兩三歲開始,可讓孩子塗塗畫畫、玩裝拆玩具、聽較長的故事、看連環畫等,培養孩子的耐心和靜心。隻要堅持讓孩子每天靜靜地自己玩一會,孩子就會漸漸地學會靜下來,就會坐得住了。但是要注意結合孩子的興趣進行訓練,使之成為自覺行為,不要勉強要求或強迫服從。

綜上所述,指導孩子經受意誌鍛煉需從多方麵進行,願你的孩子都成為意誌堅強的人。

知識導讀

我們時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的確,一個人的性格如何,跟他一生的發展、生活、工作乃至身體都有直接的關係。人的性格由四方麵構成:對現實及自己的態度、意誌、情緒、理智。它們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成為構成性格內容的各個方麵。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當然有優劣之分。好的性格,在這四個方麵的表現中都是上乘的,缺一不可的。其中意誌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自覺、堅持、果斷、自製是構成一個人意誌品質的四個基本因素,既能調控態度,又能調控情緒,並且能促進和保證理智的充分發揮。因此,培養孩子的意誌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行為指導TIPS:培養寶寶意誌力

人的意誌品質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後天的教育培養。一個小孩子,在幼兒期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會表現出意誌品質的初步狀態。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意誌品質的各個因素發展很快。因此,必須從小抓緊對意誌品質的培養,一點也不能放鬆。

意誌品質主要在實踐行動中培養,適當講道理是必要的,但關鍵是實踐。培養意誌品質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異,這裏提出幾種方法供家長參考。最主要的是摸清孩子意誌品質方麵的薄弱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意誌力,隻是其強弱的具體環節不同,要從孩子實際出發,找準弱點。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頭蛇尾,一開始決心很大,幹勁很足,但是三天熱乎勁兒過後,後邊就稀鬆平常了。這種孩子意誌品質的優勢在確定目標、確定行動階段,而弱點在堅持性和自製力方麵。對待這樣的孩子,在確定目標之後,要打預防針,提醒他一旦幹起來,就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在行動過程中,則要幫助孩子正視困難,克服困難,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斷地激勵他。在接近目標時,尤其要講“行百裏者半九十”的道理。經過幾次這樣的過程,孩子的薄弱環節就會得到扭轉。

再如,有的孩子做一件事開頭猶猶豫豫,難下決心,而幹起來之後能夠較好地堅持。這種孩子的優勢在執行計劃,而決定計劃方麵薄弱,內、外因素幹擾使他難以果斷地做出決定。對這樣的孩子,就應在一個行動的起始階段,幫他分析利弊因素,盡快確定目標,培養孩子的果斷性。

請家長注意,在一個孩子意誌品質的表現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理智因素和情緒因素。所以,您的指導不可忽略這些因素。

以自理為起點,培養寶寶的責任心

責任心即責任感,是一個人對他所承擔的任務的自覺態度,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集體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責任。責任心是孩子能力發展的催化劑,有責任感的孩子自覺、自愛、自立、自強。可以說,責任心是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之一,而缺乏責任心的人與成功無緣,也會與幸福擦肩而過。

寶寶行為案例

碩碩是一個聰明、開朗的孩子,但有個“常有理”的毛病,總愛找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推卸責任。比如:玩完玩具,媽媽讓他收拾,他說:“一會兒我還玩呢。”過了一會兒,媽媽再讓他收拾,他就說:“我累了,想休息。”可是如果小朋友來家裏玩,他就責怪人家玩完後不收拾玩具。媽媽說:“你是小主人,應該帶頭收拾。”他卻說:“玩具是他玩的,應該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碩碩仿佛什麼道理都明白,但是什麼都不願意自己做,媽媽真是拿他沒辦法。

像碩碩這樣習慣在別人身上找原因的現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這類問題在於孩子沒有責任心,所以家庭教育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專家指導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長放棄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讓孩子去為自己多承擔一些責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打掃,穿髒了襪子自己洗幹淨,起床後要自己整理床鋪,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顧自己,家庭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自己說過的話不能食言,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必須有始有終等。

(2)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3)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孩子好奇心強,什麼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檢查、督促以及評價結果,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4)要對孩子從小抓起。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宜早不宜遲,其實孩子在幼兒時期所表現出的一些自主的意願,如吃飯不讓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都可以說是責任心的萌芽,家長這時要注意給孩子以積極的引導,不要因為怕孩子不會吃、不會穿而隨意剝奪了孩子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

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該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比如,孩子做完作業後讓他自己整理書桌,吃完飯後幫著收拾一下碗筷,家裏的地麵髒了拿拖把擦幹淨,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孩子這些事情做得多了,做習慣了,他的責任心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5)可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孩子的共同參與。

(6)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例如,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物品。這時應該讓孩子知道,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才造成了這種後果,應當給予賠償。之後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道歉。

孩子學會了一種本領,老師(家長)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同時可以告訴其父母(老師),使他為自己感到自豪並樹立責任心,以讓他體會到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是多麼了不起,並在班級裏樹立榜樣,鼓勵孩子們向他學習,以達到以點帶麵的教育效果。

知識導讀

孩子的責任心不是突然出現的,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養成。家長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發展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3~4歲的孩子屬於被動責任階段,能按照家長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務,家長帶養孩子也比較順手,但這時的孩子隻是一味地順從大人,並不理解責任的意義。

5~6歲的孩子屬於半被動半理解責任的階段,開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等責任和規則,但常常需要他人提醒,這一階段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期。

6~7歲的孩子屬於理解責任階段,認識水平進一步提高,不但知道要對自己、對父母、對小朋友負責,還初步知道要對社會負責。例如出現環保意識、公益意識和集體意識,但是他由認識層麵向行為層麵轉化的自覺性和自律性還不高,需要家長繼續培養。

行為指導TIPS:培養寶寶責任心

責任心培養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可以想象,對自己不能負責的人,何談對他人負責?對家庭不能承擔責任,如何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家長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從家庭起步,從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

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該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讓孩子在家庭的崗位上感受責任的分量,哪怕隻是倒一次垃圾,洗一塊手帕,忠於職守時都應給予表揚鼓勵;失責時應給予批評和懲罰。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從而強化自己對他人負責、對周圍環境負責的責任心。

在家庭教育中,隻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家長越俎代皰是無濟於事的。有的家長望子成材心切,竟代孩子整理書包,幫助檢查作業錯誤,這是一種責任心的“錯位”和“越位”。孩子做錯了習題,打了“大叉”;上課遲到,挨老師批評,其實並非是一件壞事。通過讓孩子承擔“失責”的後果,從而可使其懂得上學讀書絕不是自己個人的私事,而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父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麵鏡子。父母的責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心。不可想象,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可以培養出很有責任心的孩子。

分享感受,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寶寶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素質,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麵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那麼,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難有成就。

寶寶行為案例

美涵8歲了,上三年級,在班裏學習很好。可是,文文靜靜的美涵也有讓媽媽操心的地方。美涵的性格非常孤僻,幾乎沒有要好的小朋友,每天上學放學都是她一個人來來去去的,而不像其他的小孩總是三五成群地一起玩。媽媽也曾幫她邀請同學來家裏做客,可美涵好像跟誰都玩不到一起去。並且,媽媽也發現,美涵的性格中有非常脆弱的一麵,不能麵對挫折。有兩次考試沒有考好,爸爸媽媽誰也沒有說她,可媽媽能看出,美涵的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這麼一點點小挫折都這樣,以後步入社會該怎麼辦呢?美涵媽媽非常擔心。

專家指導

情商常常比智商更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成功。情商和智商相比,遺傳成分要少得多,這可能是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父母便獲得了一次絕對的機會,來彌補孩子性格中的不足,為他們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正確地提高孩子情商的做法應該是:

[捕捉溝通良機]家長要善於捕捉孩子情緒變化的瞬間,並抓住時機與孩子進行語言和心靈的溝通。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子,某一天回到家裏後什麼話都不說,隻是坐在沙發上默默地流淚。她媽媽看到了,什麼也不問,隻是輕輕坐在她身邊,溫柔地攬住女兒的肩膀。過了一會兒,女兒微笑著對媽媽說:“謝謝媽媽在我身邊安慰我,現在我沒事了。”這位母親的做法很好地疏解了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