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精彩 源於解讀——小學語文教材文本解讀初探(1 / 3)

福州市晉安區鶴林小學 陳青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經過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老師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學最根本的,永遠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是教師自己品出味道,之後靈活地駕馭課堂,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使學生獲得感受的同時,綻放出師生生命成長的精彩。

一、文本解讀的基本內容

(一)了解文本思路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一篇教材不僅具有明確的文意,而且具有鮮明的思路。根據文路來把握教學主線,可以使文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因此要摸清作者思路,這樣理解教材才透徹。

(二)感悟文本語言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感悟文章要從語言入手,揣摩品鑒,品詞析句,咬文嚼字,潛心會文,披文入境。既掌握豐富、活潑的語言,又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三)明確文本立意

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無“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決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導作用。為此,解讀文本要深挖文意,透過表麵找出隱藏在語言後麵的內涵。在備課時,應多方麵查找資料,輔助對文本的理解,豐富自己對文本的了解。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解讀,又是一種有寬度的解讀。

(四)體會文本的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引領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欣賞美的內涵,這是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應善於引領學生走進美的文本、欣賞美的風景、品味美的語言、積澱美的精華,延伸審美的興趣。

二、文本解讀的基本策略

首先,對教材的解讀既要立足於教材,還要高於教材,跳出教材,多角度、多側麵地分析教材,才能準確把握知識點,熟練地駕馭課堂。其次,做到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體說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於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使教學源於教材但又高於教材。

1.走近作者解讀文本——把準文本的價值取向

解讀需要多元,同樣也需要遵循文本的價值取向。文本價值取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的時空環境,它都不是一樣的,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它總是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為此,教師在提煉時,要把它放在一個大時代的廣闊背景下,與時俱進,多些思考,多些師本對話,挖掘文本內涵,賦予文本以時代鮮活的思想。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醜小鴨》一課,文本價值取向可以是體現關愛;也可以是說明成功是艱難的考驗後不灰心取得的;也可以說明人總會發展變化的;甚至可以體現不見風雨哪見彩虹的哲學思想。

2.走近編者解讀文本——明白教材的編排意圖

作為教師,不僅要自己讀懂文本,還要分析該文在編者的眼裏處於什麼位置,起什麼作用,更要解讀編者編本冊教材時設定的學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重點。在此基礎上,再次解讀文本,找準字、詞、句、段、篇訓練的內容、重點、難點,切實明確編者的意圖,明確文本的教學要求。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教材是圍繞“愛護周圍環境”這個專題進行編排的,《燕子專列》就編排在這一組課文的第二課。課文講述了一個人們關愛、保護燕子的感人的故事,表現了人類對動物的博大的愛心,一種濃濃的關愛之情貫穿於整篇課文。編者旨在通過本單元教學,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為保護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時初步了解環境描寫、點麵結合手法對表現人物品質、襯托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