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大宋神宗天子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駕下有位忠良,姓高名廷讚,表字耀侯,乃鎮國王高瓊,北宋大將。字君寶,蒙城人。曆仕太宗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娶妻劉金定)的兒子,東平侯高懷德之孫,曹氏夫人所生。
他為官正直,秉性慈仁,忠君報國,惜老憐貧,扶危濟困。仗義輕財,滿朝文武,無不敬畏,草野居民,多受其恩,致有善人之稱。自十三歲襲侯爵為將,征南戰北,立下奇功無數,十八歲封公,二十六歲封王,乃神宗駕下第一位名臣。這是為人大概,從前還有一段話說,待餘粗表一番。
當日宋太宗趙匡義在位之時,高君保與劉金定平南之後,閑居無事。劉金定閱覽古今書史。忽悟人生如白駒過隙,無常一到,難免輪回,因此棄舍紅塵,歸山而去。那時高君保與劉金定正是少年佳偶,隨著劉金定的飄然而去,高君寶免不了朝思暮想,懨懨成病。
老皇姑看到這一切,心中不由得起了愛子之心,時懷憂恐,入宮請安時,即將此情節奏聞太後。太後素愛甥兒,如珍似寶,即諭太宗將長皇孫女玉潔公主下嫁高瓊。
成親兩月,不料江南馬元佑造反,宋太宗欽命高君保統兵平南方去。半年後,公主病故。那時高瓊兵至江南,被賊所困,老皇姑趙美容為國為子,親提人馬下江南解圍破賊,母子重逢,玉潔公主的凶信,未肯告訴君保知道。
彼時丹陽守將桂陽侯曹翰被賊將鐵彈子張威打死,其女月娥精通戰略,代領其眾,與老皇姑合營,殺賊報仇。老皇姑見其女容貌生的與劉金定一般無二,又愛其武藝超群,因與高瓊商議,假說定為次室,納彩聯姻,未敢成親。
及至平定江南回兵之時,剛至半路,太宗忽然降了諭旨,旨內所雲:“因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呂惠卿一本,參劾高瓊三罪:不與公主成服,臨陣收妻,背主私娶。例應拿回,因念兩世國戚,有功於社稷,殊恩寬宥,免罪不究。今西涼波羅國王造反犯境,著高瓊帶罪征剿,事平之日,以功贖罪,曹氏準其為配。”
此旨一下,老皇姑日夜趕路入京,駕前辨冤,奏雲:“高瓊未與公主成服,乃賤妾之罪,因他現掌大兵,為千軍之主,聞公主凶信,一定悲淒哀慟,恐似前番致疾,有誤軍務重情,隱匿未告,所以不曾成服。曹翰之女,原因謀破妖人邪法,合營議事,並無不合。二則皇侄女已經歸西。高瓊無子,少不得請旨續弦,不過權且言定,候回京之日請旨完婚,此事合營將卒,人所共知。如有虛言,甘領欺君之罪。”
彼時宋太宗趙匡義並未深究,再三安慰老皇姑道:“甥已提兵西下,朕即降旨,命與曹氏完婚,待得勝回兵之日,自當殊恩升賞便了。”那時老皇姑聞諭,謝恩回府了。
你這就要問了,呂惠卿為什麼上此一本奏折?原來高君保南下帶兵打仗之時,運糧官呂英,就是惠卿之子,兵至西湖,他且去觀花玩景,誤了軍情,高君保將他打了四十大棍。呂英心中懼怕,逃回京中。呂惠卿將他藏在府內,唯恐高瓊奏劾,因此借這個理由上了一本。
這時候高君保與曹氏夫人兵至波羅,與敵人打仗,或戰或守,一十二載。後來曹夫人生得一位公子,就是方才所說的鎮國王高廷讚是也。
高廷讚生在萬馬營中,自幼聰明穎悟,膂力過人。七八歲上,習騎演射,夜晚燈下讀書,習學的文韜武略,無不精通。九歲臨敵,使一杆梨花槍,騎一匹銀鬃馬,打仗衝鋒,無不取勝。
夫妻父子,舍死忘生,經了數十場鏖戰,才把番王征服,獻了降表。差官上京報捷。老皇姑已去世一月了。
那時宋太宗趙匡義駕崩,宋真宗趙恒即位,呂惠卿已進位首相,接了高君寶寄來的捷本,雖然心懷舊恨,但真宗天子聖德英明,因此不敢作弊,隻得奏聞。
宋真宗大悅,敕召高瓊班師。忽又生出事來:塞北番王耶律泰兵犯雁門關,總鎮飛本告急。呂惠卿趁此機會,即保奏高瓊以得勝之兵,長驅向北,定獲全勝。真宗準奏,遣使齎旨迎至潼關。
高君保立刻安營接旨,宣讀已畢,這才與使臣敘話。詢及家中之事,問老皇姑趙美容身體是否還健朗,這才知道已經亡故多日,慟哭悲哀,呼天搶地。遂換了孝服,望東遙祭,伏地泣血,幾不欲生。
黃昏獨宿營中,含悲燈下,自歎道:“念我高瓊自十六歲下南唐保太祖大破於洪,安逸未久,塞北交兵,南征馬元佑,西克波羅國,這二十餘年,掙個王爵在身,何曾得一日清閑?終朝鐵甲纏身,金戈在手,親冒矢石,忘生舍死。這固然是臣子分所應當,但歎我那生身老母,昊天罔極之恩,何曾得一日菽水承歡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