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老師陳官俊還不到四十歲,嘉慶十三年的進士,當年被選中翰林院庶吉士,能進翰林院都是國家英才,清朝的漢人大學士、六部主官大都有過翰林院經曆,曆史上道光朝以協辦大學士入選賢良詞的僅有汪廷珍、陳官俊二人而已,巧合的是這倆人現在都是奕緯的老師。
奕緯無意間看到主座換成了陳師傅便知道汪師傅已經走遠了,大清朝等級觀念極重,汪廷珍不走,陳官俊絕不敢居首座,胸口中的緊張感放下了一多半,相比食古不化的老汪頭,小師傅陳官俊要隨和的多,僅針對大阿哥,那倆伴讀無此待遇。
奕緯借著請教學問的機會向陳官俊套近乎,聊些感興趣的話題換換腦子,不然非憋壞了不可,下定決心讀書和讀死書不一樣,勞逸結合,陳官俊依然用老眼光看大阿哥,以為大阿哥趁機偷懶,也不點破,本質上說陳官俊也屬於投機型的人物,他也想續續這份香火情。
“陳師傅,讀書沒有什麼竅門嗎”
陳官俊略一思考說道,“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
說的太快吐字太繁,奕緯一時沒明白過來,和讀書人說話就是麻煩,要不就是引經具典,要麼就東扯西拉。
奕緯抬頭一臉茫然的看著陳官俊。
陳官俊也沒指望大阿哥能聽明白,隨即解釋道,“要細讀多思,反複琢磨,邊分析邊領悟,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
好嘛,等於沒說,奕緯想要知道的是取巧的方法,這種下苦功經年累月的浸潤,不是奕緯想要的結果,現代的人太浮燥,哪經的過這麼慢長的打磨。
奕緯碰了個軟釘子,對陳行走的怨念更重了,什麼行走,行屍走肉還差不多,悶悶回到座位上埋頭苦讀。
下午,道光帝下旨讓奕緯休息半天,今天奕緯用心學習的事全傳遍了,那倆吃貨做的好事。病床上的道光大為高興,想道奕緯大病初愈不能累著,賞賜一桌豐盛的美食。恰逢慎妃、和嬪也來看望,娘仨在一塊熱熱鬧鬧吃起了親情飯,席間慎妃仍不忘拉籠娘倆的關係。
“大阿哥呀,好好念書是對你阿瑪和額娘最好的報答”,慎妃用長輩的語氣教導道。
當年嫡女和長子之間,道光將所有的父愛都傾注在了嫡女的身上,而對於長子從未關心過,形如外人,慎妃對此也很是內疚,一直想解開這個心結卻苦於沒有機會。
“奕緯你也是福晉的兒子,當年咱們娘倆可多靠福晉的照顧啊”,知子莫若母,和嬪素知奕緯不善言語忙出來打圓場。
“兩位額娘,兒子一定好好念書,不會讓您失望的”。慢慢的奕緯適應了環境,不在像上次那樣見到慎妃緊張的說不出話來。
“不要擔心你額娘,如今宮裏雖然節儉,但萬不會薄了你額娘的份例,”
奕緯能說什麼,自然是千恩萬謝。
“來,多吃點肉,你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萬歲爺也說了大阿哥的夥食份例要加倍”
“奕緯啊,這個魚頭趕快趁熱吃了,魚腦子別流出來了,吃腦補腦”
“多虧了萬歲爺還惦記著大阿哥,我們娘倆可多謝慎妃姐姐了”
宮裏的這種親情讓奕緯很是不喜,前世雖不曾大福大貴卻也衣食不缺,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生活,是多麼的溫馨,哪像現在兩個女人雖然口中客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勾心鬥角,此奕緯非彼奕緯,人情世故雖不精通但也是從小走過來的,不是不會做,隻是不想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