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需要有用的學習
讀書是可以使得一個人的思想變得高尚,使得一個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但對於平民來說,讀書的初衷並不是如此,而是希望通過讀書使自己的子女有生存的實力,或者更高一層的目的可能就是使自己的孩子改變眼前的現狀。這一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就從唯物的角度看去也是正確的,人首先是活的滿足,然後才是興趣和心靈的需要。
正因為如此,所有有利於人生與生活的知識就都應該歸納到學習的對象中來。但很多家長卻錯誤認為,隻有自己孩子循規蹈矩地上好自己的學,謀求一份好的工作就是全部教育的目的所在,反而對於許多有益於人生修養的知識、利於生活的
一個偉人說得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一生。飲食起居的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言談舉止的習慣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修養,那麼投資理財的習慣呢?對於一個生活在商業社會的現代人來說,控製財富的能力,可能是一生中最有用的技巧之一。
不久前,國內一家著名晚報對上海市14所學校的428名初中與高中學生進行了一項隨機抽樣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有零用錢的學生占了被調查總數的98.6%,沒有零用錢的學生僅占1.4%。調查數據還顯示,孩子的零用錢絕大多數來自父母,占了94.4%,自己打工而來的(以高中生為主)僅占4.2%。那麼學生又是如何處理自己的錢呢?結果頗為有趣,數據顯示:有45.5%的學生是由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34.6%的學生則把儲蓄“上繳”父母,由他們來保管,隻有7.8%的學生會把儲蓄存在銀行裏。
據說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裏,每個孩子都必須通過洗碗掃地這樣的勞動,掙取自己的零花錢。你可以把這看成是一個吝嗇成性的吸血鬼,把剝削工人那一套移植到自己孩子身上;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老謀深算的資本家,在培養繼承人的財富意識和理財能力。
你的孩子最終會成為怎樣的人呢?未來的前途實際上現在就已經開始了。
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靜;
給他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給他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給他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給他一個衝突,讓他自己去討論;
給他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給他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給他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給他一些金錢,讓他自己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