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自從唐明皇親手結束了武則天統治末期的混亂局麵之後,經過二十年的修養生息,逐漸恢複了勃勃生機。
早年的唐明皇本是一代英主,雄心勃勃,立誌恢複太宗皇帝時大唐的榮耀。那時的他內任賢臣名相,多般申明政令,致使朝政清明,四海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而對外他更是大膽改革兵製,建立強大的唐軍,並在邊境設置十大節度使,鎮守邊疆,威震夷狄,使之不敢進犯分毫。
可是在這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之下,很少有人注意到內憂外患的種子已經開始悄悄發芽。因為如今的皇帝已經不再是那個奮發有為的年輕君主了。
他真的老了,老的不僅是花白的頭發,老的更是那顆心係天下的雄心,現在的他更像是一名隻貪圖享受生活的遲暮老人。
更要緊的是,他的身邊也不再有忠臣良將的輔佐,取而代之的是能夠曲意逢迎的勢利小人。而其中最猖獗的就是當朝首席宰輔,以“口蜜腹劍”而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此人當政之後一方慫恿唐明皇驕奢縱欲,肆意破壞法紀綱常;另一方他又嫉賢妒能,結黨營私,竭力迫害忠良,最終得以大權獨攬。
對於他的肆意妄為,百官們不是為虎作倀,就是敢怒不敢言,致使整個朝野日漸黑暗腐朽,日益離心離德。
要不是全國還有數十萬忠誠於大唐的威武之師,這天下恐怕早就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但是在太平歲月中過慣了的大唐官民們習慣了活在太平繁榮的美夢中,不願醒來,就這樣自欺欺人的睡著,直至毀滅的戰火蔓延到家門的一刻。
而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連綿不絕的燕山山脈是大唐版圖北部的戰略要地,西起洋河,東至山海關,北接壩上高原,西南以關溝與太行上相隔。它就像兩隻結實的臂膀,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原王朝護衛關內平原,抵禦草原民族入侵的天然堡壘。
這燕山山脈雖然出名,但當時更出名的確實駐紮在燕山山腳下的一支部隊。他們原本是大唐開國以來,隨太宗皇帝平定北方,征服契丹和奚部落的一支精銳親軍。他們為大唐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更是令北方的諸少數民族聞風喪膽。
後來,東北方的高麗國又開始蠢蠢欲動,高宗皇帝遂命令大將英公李績率領這支英雄部隊東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完成了自隋朝文帝以來五代皇帝的夙願。從此以後,這支部隊奉命鎮守燕山腳下,威懾五胡,威加海內,因此被稱為“燕山軍”。
如今,近百年已經過去了,盡管這支部隊已經是物是人非,但是在人稱“東北猛虎”的猛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指揮下,他們仍舊保持著當年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是當時邊關最為驍勇善戰的部隊之一。
而燕山軍治所“幽州城”,雖然是一座邊城,人口卻足有數十萬,是大唐東北方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因此這座城市不僅有大城市的繁華和熱鬧也有邊城特有的謹慎和機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