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到底應該學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家長沒有不關心的。特別是現在形勢下,經濟發展呈多元化趨勢,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行各業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具有獨立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新型人才,每個孩子都需要提高個人競爭能力,需要掌握大量現代科學知識才有可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孩子所學知識的有效性和知識的合理積累是培養孩子各種意識和掌握各種技能的關鍵。
在社會普遍關注個人能力的今天,孩子們唯有學習、讀書,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才能逐步完善自我,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學習和掌握知識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上的教條,它是一種相關知識和經驗之間活躍的連續過程,包括掌握有效的知識量和個人預見能力。這對於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和命運。
有效的知識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能夠更好、更有效地展示個人能力。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有效的知識總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進而解決問題。正如愛迪生,如果僅從文憑和學曆來說,他不能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正是他所掌握的知識有效性、靈活性強,所以,在他發明創造過程中遇到很多在別人看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他都能輕鬆解決。
有一次,愛迪生把一個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他的助手,要他計算電燈泡的體積。由於電燈泡不是規則圓形,這位助手算了一個上午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從外麵回來時,看見助手仍然在一大堆公式和數據中苦苦思索,助手見到愛迪生後表示抱歉,並解釋由於電燈泡不規則而沒有完成任務。
愛迪生笑了笑,什麼也沒有說,接過助手手中的電燈泡殼,在裏麵注滿了水,然後倒入一個很規則的玻璃杯中,結果出來了,助手這才恍然大悟。
所以說知識不是公式、不是定理、更不是書本現成的答案。我們當今需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有效知識的掌握積累,並能靈活運用的綜合能力。
21世紀的教育要求人人都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如果隻知道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照本宣科,不能活學活用聯係實際,那麼讀再多的書都不可能積累到有效的知識,知識的魅力和力量也將無從彰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知識已不再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有價值的知識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並掌握有效知識是一種與孩子的經驗相吻合,促進孩子的個性和潛能發揮的重要過程,而這個重要過程的完善和充實絕不隻是通過書本,還有生活。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在這本厚重的書裏,有好多知識是我們課堂中所無法學到的。所以我們要指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刻刻豎起自己的耳朵,多聽、多記別人的思想言論、說話方式、語言風格等,在感受別人語言應用的同時,要加以思考、篩選,要盡量從中擷取最有價值的東西為自己所用。更要引導孩子睜大眼睛,多看、多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領悟其中道理,從中學到有效的知識。這不但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可讓孩子通過各種生活體驗為自己以後走向社會,取得成功,積累更多合理、有效的知識。
孩子們成天唉聲歎氣地學習著,為一個理想的分數而努力,這樣的學習是不能持久的,更不能學到有效的知識。其嚴重後果也許一時表現不出來,但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中,它所扼殺的可能就是孩子對於學習知識、探索真理、認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孩子的一生,不是奧運會的百米決賽,隻有短短幾秒時間,起跑慢一點,就要吃大虧。人生就像馬拉鬆,起跑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過程。在於這個過程中你能否合理積累知識,在於你對所學習的知識是否能有效的、靈活的運用。合理積累是成功的前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由平凡到偉大的捷徑。
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活得精彩,活得有價值。麵對今天的社會,單純的教條式學習已遠遠不能滿足培養個人能力的所需。孩子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但重要的是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積累有效的知識,使之沉澱、凝聚成智慧和力量,使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麵對紛雜的社會,迎接各種挑戰,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