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視,一遇到孩子貪玩,便嚴字當先,為了保證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玩百般控製。殊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權利,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通過玩來了解世界。
記得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會把成人的生活搬到和同伴的玩樂之中,過家家、捉迷藏、賣東西、看病,還有一些對抗性的戶外運動,諸如打泥巴、跳皮筋、打沙包、跳房子……這些遊戲都是孩子們模仿成人社會中所看到的一切事情。
遊戲使我們的童年變得充實,我們也正是通過遊戲擺脫年少的孤獨,從遊戲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理解他人,體驗成長的快樂。在玩的過程中,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可以說,遊戲能讓孩子得到許多一生受益不盡的寶貴東西。
現實中很多學習好的尖子生,他們並非是死讀書。恰恰相反,這些學生往往都能玩出名堂,都是玩的專家。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上課時愛做小動作,常常是老師在上麵講,他在下麵玩,所以總是被老師“請”出教室,在門口罰站。他倒好,站在外麵反而在看螞蟻打仗。
父母問他為什麼不專心聽課,他說:“老師講的我都會,課本上的知識我看一遍就能掌握,老師反複講,聽著沒意思。”就是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連著五次考試名列全年級第一名,最後被保送到國防科技大學就讀。
還有2009年高考後轟動全國的長沙雅禮中學的319班學生,該班共有46名學生,其中就有32名保送生,8人被保送北京大學,4人被保送到清華大學,4人保送到浙江大學,其他16人則悉數保送至複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著名學府……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主要靠自覺學習,他們的自學能力都很強。
其班主任告訴我們,該班的同學不但成績好,而且課外生活也十分豐富,個個都是玩的高手,他們打球、下棋、爬山、打牌樣樣都會,還有圍棋業餘5段、小提琴10級這樣的高手。
可見,並非好學生都是不會玩,隻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其實玩,也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可以啟發興趣愛好,還可以在玩中發現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許多有特長的孩子都是在玩中玩出了成就。
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最大的遺憾是想玩不讓玩,要玩不會玩。而有不少家長童年時代就是玩著過來的,如今自己成了父母,卻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玩,把玩與孩子的學習對立起來,怕玩會耽誤孩子的學習。現在的孩子從他們背上書包的那天起,玩的機會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為了培養孩子成才,有些父母常常限製孩子玩,即使允許孩子玩,也得是與學習相關、對學習有益的活動,孩子的整個生活全都圍繞學習這個中心了。
很多父母盡量地減少孩子的娛樂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可結果有時卻恰恰相反。我們發現,許多發生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是因沒有適當的娛樂時間所致,因為玩最能釋放孩子的壓力,最能放鬆孩子的心情。要知道,玩是孩子生活的組成部分,在玩中,孩子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在玩中能萌發出孩子智慧的幼芽。不讓孩子玩,等於在泯滅他們的天性,也讓孩子失去了創造的驅動力,這一點往往容易被父母忽視。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無限製地玩,孩子因為缺乏自製力,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父母可以對孩子的玩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孩子在適應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為了使孩子能玩出名堂,玩出趣味,在玩中求知,在玩中益智,家長既要讓孩子擁有玩的權利,也應對孩子的玩給予必要的指導,啟發孩子領悟玩的價值;在玩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樂趣;在玩中感受多彩的生活。合理的玩有助於開拓孩子的視野,增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使孩子在玩中快樂而健康的成長。
如果孩子沒有了玩的天性,也就失去了自發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機會,這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損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多與其他孩子一起玩,鼓勵孩子多到戶外玩,甚至自己多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了解孩子,啟發孩子,培養孩子對生活的興趣。
曾有人說,中國的初級教育能讓青少年掌握不少知識,但我們的學生到了大學以後就缺乏後勁,缺乏適應能力。孩子的獨立思考習慣、創新能力,往往是從不經意的孩子們的玩耍、與夥伴的交往中得來。而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更應該培養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能獨立思考問題的人。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家長不必要照著別人的樣子克隆自己的孩子,社會各界也不要以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用扭曲的人才標準去衡量天真的孩子,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剝奪孩子玩的天性,要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生命的鴻蒙狀態能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