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真實、單純,孩子有孩子的幸福,孩子也有孩子的傷痛。我們習慣了隻用眼睛去看孩子的世界,看到眼裏的,除了孩子的天真、快樂以外,還有孩子的頑皮、固執、不聽話等。然後,我們常常會根據眼睛看到的對孩子采取相應的手段,當我們為自己的高明暗自竊喜的時候,也許正是我們看似高明的手段傷害了孩子那顆脆弱的心。
眼睛看到的畢竟有太多的表象,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內心,無法真正了解孩子的初衷和想法,就不能與孩子同步思考,同步前進了。當我們給予孩子的指導和意見不能解決孩子真正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就無法與孩子步調一致,無法和孩子達到心靈的共鳴,我們的苦心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其實,問題就出在我們對孩子的了解程度上,除了用眼睛關注孩子的世界以外,我們更應該用心去看孩子,了解孩子,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準確掌握孩子的思維動態和行為趨勢。對孩子的教育始終要和孩子保持一個頻率,才能有效地發揮我們的教育職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真正的良師益友。
有一個孩子,聰明懂事,極有天賦,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都非常好。可是不管他如何出色,父母依然對他要求非常嚴格,隻要分數稍微差一點就用打罵的方式“勉勵”他,而完全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越是指責,孩子就越抵觸,挨打的時候甚至連哭都不哭,父母和孩子的頻道完全不一致。
到了高中,這個孩子開始不好好學習,他有一個信念,就是他很想用自暴自棄、毀了自己一生的方法,證明父母是失敗的。直到高三,他接到父親寫來的一封信,信裏不再要求他如何出色,也不要求他一定要考高分,而是表達了一個父親的愛、接納,並且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和選擇。
他看了信,獨自流了一個小時的眼淚,然後重新振作,開始用功學習。高一、高二都沒好好上課的他,就這樣在自己的發奮努力下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學。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也感到快樂。
幸福的基礎是“關係”,好的回應則是好的關係的開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改善是通過好的回應建立好的關係。好的關係的核心又從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開始,其中接納自己又是一個非常大的力量,當自我關係好了,自我價值高了,你想要的好的關係都會隨之而來。和孩子關係好的時候,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信賴、支持很重要。我們平時也深有體會:如果有個人跟你關係特別好,了解你,支持你,你很信賴他,有些問題就算他還不十分了解,你也會聽取他的建議。但是如果有個人跟你關係不好,你們之間沒有理解和支持,你就是不信賴他,要跟他對著幹,他的建議有時你明明知道很對,但你就不去做,因為你要和他反著來,看到他難受你才舒服。所以說,是關係的品質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是彼此之間的理解程度決定了我們與別人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