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允許孩子犯錯(1 / 2)

常常會聽到有些家長這樣抱怨:我家那孩子如何如何地淘氣,怎麼怎麼地頑皮。言語之中滿是擔心,生怕孩子一不小心犯了什麼錯,惹出什麼事來。

我有個鄰居,家裏的孩子才三歲多,更是一次次地犯錯誤:把家裏電視、空調的遙控器拆得四分五裂;大院花圃裏的花朵一天天減少,小家夥把它們摘了種在土裏、泡在水裏,屢種屢死、屢泡屢蔫;飯後貌似‘積極’地收拾碗筷,卻不小心摔碎了碗碟;把爸爸的煙灰缸從樓上扔下去,差點砸到樓下的人……

孩子這些幼稚卻又好像明知故犯的錯誤,著實讓無數家長頭疼不止。其實孩子的這些所謂的“調皮搗蛋”,正是孩子探索欲望強烈的表現。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責備孩子,應該寬容地允許孩子犯錯,因為他們會在犯錯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當然不是說對此就聽之任之,坐視不理,而是要在孩子第一次犯錯後,及時加以疏導,並且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我們大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為什麼非要去苛刻地要求孩子呢?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強,往往一看到他自己認為新鮮有趣的事物,就會本能地運用他有限的經驗和自以為是的做法去探索,去研究。當孩子做錯了,他們一般不會像大人那樣輕易地就放棄;相反,他們常常有種尋根問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要不就自己繼續嚐試、要不就會找大人詢問。所以,錯誤往往是進一步學習的開始,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學習是自發的、主動的、積極的。

孩子之所以犯錯誤,可能是不專心、沒耐心、能力不夠等原因引起的,家長應該耐心地解釋且給予支持和輔導,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甚至謾罵和責打,從而使孩子在做錯後,出現幼稚、自卑,甚至罪惡的感覺!犯錯還有可能隻是孩子想創造,想表現自己以引起大人注意,想表現自己與眾不同,想節約時間、找捷徑……如果我們對此深加分析,這些正是我們對孩子求之不得的學習動機和熱情。

允許孩子犯錯,就保住了他可貴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以及自尊,實際上也是給孩子以繼續求知探索的鼓勵,讓他放心地發揮他的創造性思維和潛能。而批評與指責隻能從此遏製他的探索欲望,或令他有逆反心理,故意重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來看一則關於家長如何對待犯錯孩子的故事: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從小就十分聰明,對事物也充滿好奇,腦袋裏總裝滿了千奇百怪的問題,有時候讓他的父母也回答不上來。

華盛頓的父親非常喜歡花草樹木,所以他開了一個種植園,以此為生。有一次,他外出時發現了幾棵特別罕見的櫻桃樹,於是就把它們買回來種在自己的園裏,每天給櫻桃樹澆水、鬆土,備加嗬護。櫻桃樹在他的細心關照下,自然長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