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可給寶寶在患部進行熱敷,每天3~4次,每次10分鍾左右。熱濕敷可以改善眼瞼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滲出物的吸收及損傷組織的修複。麥粒腫化膿後,可帶寶寶到醫院切開排膿。媽媽千萬不要用手亂擠,否則膿汁會向眶內或腦子裏蔓延,引起嚴重的後果,危及寶寶的生命。
霰粒腫
◎主要症狀
瞼板腺囊腫也叫霰粒腫,是因瞼板腺管口阻塞致使腺內發生慢性肉芽性炎症。患此症的寶寶可見其眼瞼皮下出現一個腫粒,小如米粒,大如蠶豆。用手摸時,可感到囊腫與眼皮下粘連,而與眼瞼粘連,翻開眼皮,可見息處紫紅,時間久了就變成灰白色。寶寶一般無自覺症狀。
◎護理要點
囊腫小的可不治,對寶寶的眼睛和身體不會產生什麼壞的影響,不必過於擔心。為防止其繼續生長,可在息處反複進行熱敷,以促使囊腫消散。也可用中藥生南星、生地黃研成糊狀,塗在兩側太陽穴上,隔日1次,比較大的囊腫,應到醫院進行切除手術。
常見耳病
滴耳藥的方法
向耳道內滴藥是治療寶寶外耳道及中耳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滴藥前,大些的寶寶可側臥於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頭向一側偏斜。小寶寶媽媽應抱在懷中,左手扶住頭部。右手及臂部抱住寶寶的身體及雙手,兩腿夾住寶寶的雙腿。
寶寶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傾斜度,所以滴藥前應將耳道輕輕拉直,以便使藥液順利流入耳道。如果寶寶耳道內有膿性分泌物,先用3%雙氧水清潔幹淨,然後再滴藥。滴藥時,小寶寶可拉耳垂向下,大些的寶寶拉耳廓向後上,將耳道拉直後再把藥緩緩滴入,每次2~3滴,藥液流入後,可用手指輕輕按壓寶寶耳屏,促進藥液深入鼓膜區,如鼓膜已穿孔,藥液可被壓入中耳,起到治療作用。滴藥後讓寶寶側臥一會兒,待藥液慢慢滲入組織後再活動。
滴藥前還應注意,藥液溫度要與寶寶體溫相近,過冷應稍加溫,以免滴入後寶寶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滴管或藥瓶不可觸及寶寶外耳道壁,以免汙染。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中耳位於外耳與內耳之間,很像一個火柴盒。它由鼓膜、鼓室、鼓竇、乳突和咽鼓管組成。由於寶寶的咽鼓管比較粗短(接近水平方向),容易被細菌侵入,所以嬰幼兒期最容易患病。
◎主要症狀
患病後,年齡大的寶寶可喊叫耳朵痛,年齡小的寶寶常表現為哭鬧不安,尤其是在吃奶時哭鬧得厲害,甚至拒絕吃奶,睡熟後常可出現不斷地驚哭。病情嚴重的寶寶可出現高熱或驚厥。鼓膜穿孔後,膿液可從耳道流出,此時中耳內的壓力驟然降低,耳痛可以明顯減輕。體溫也隨之下降,寶寶很快就安定了。
◎護理要點
★要注意讓寶寶安靜休息,減少活動,對於年齡小的寶寶,要減少搬動。以便減輕疼痛。當鼓膜穿孔後,要讓寶寶向患側臥位,以便使患耳膿液排出。
★應給寶寶吃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湯、爛麵片、米粥、豆漿、牛奶等,以免因咀嚼而致疼痛。多讓寶寶喝開水或各種果汁水。當鼓膜穿孔耳痛減輕後可逐步恢複正常飯菜。吃奶的寶寶,仍可以母乳或牛乳為主。
★媽媽要遵照醫生的囑咐,按時給寶寶吃藥打針,鼓膜穿孔後。要用棉花或紗布將外耳道的膿液擦淨,再用3%的雙氧水清洗外耳道,洗淨後讓寶寶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4~5滴,每天4~6次。滴藥後用手輕輕牽拉寶寶耳廓。再用食指輕壓耳屏,以使藥液均勻地分布在中耳腔的各個部位。滴藥後仍要患耳向上側臥10分鍾左右,以使藥液在中耳內多留些時間,充分發揮作用。至耳內已無膿液流出,即可停止用藥。如經過長時間的全身治療和局部用藥仍不見好轉,應請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不要臥位給寶寶吃奶,喂奶後要把寶寶抱起放在肩上輕拍後背,使寶寶胃內空氣排出,以免吃奶後嘔吐。在給寶寶清洗外耳遭時,要把耳廓向後下方牽拉,同時將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變直、張開,再用棉簽輕輕卷洗,不要向上方挑動,以免戳穿鼓膜。寶寶患感冒、鼻炎、咽炎及患容易並發中耳炎的各種傳染病時,要及時治療。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如果治療不當常可並發乳突炎、麵神經麻痹,寶寶常可並發鼓竇區膿腫,少數寶寶可並發化膿性腦膜炎。因此,媽媽對寶寶要注意觀察,如果寶寶在治療後體溫繼續升高,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發硬、意識不清等症狀,很可能並發了腦膜炎,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外耳道炎與外耳道癤腫
◎主要症狀
外耳道炎是寶寶常見病。往往由於用不幹淨的手或火柴棍去掏耳朵解癢,或是眼淚、嘔吐物、洗臉水流入外耳道而引起的外耳道皮膚(或毛囊)和腺體發炎,最後形成外耳道炎或癤腫。寶寶患病後常哭鬧不安,有的可出現發熱。如果發展成外耳道癤腫,痛得更厲害,尤其是夜間疼痛明顯,寶寶常可哭鬧不睡。出膿後疼痛減輕,逐漸恢複正常。病程大約1~2周,如果治療不當可並發中耳炎。
◎護理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