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出殯(2 / 2)

有些地方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門後,要一路不歇氣( 路祭除外 ),送到墳地。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可是劉誌光的出殯隻有“點主”按照舊時規格。

“出殯!”

隨著陰陽師高亢的聲音想起, 棺木抬出靈堂後,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同時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家人扛著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舍。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劉熊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劉誌光的是32人1杠。

……

出殯隊伍最前麵有開路的,一陰陽師的小徒弟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同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紮(有的地方稱為“紙文”)、粗、細樂班、本來應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但他沒有外甥子孫,就換了幾個年齡比較小的小弟來扛著引魂幡,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劉熊,孝子之後是劉誌光的棺木,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劉誌光的老婆及小蜜和步行的“親友”,至於秦凡他們跟在最後麵。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就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裏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不說劉誌光。沒有親友,鄰裏不說,但看排場,就是自己辦的。

本來按理是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隻有家人與至親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晉東南沁縣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穀等。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家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紮(“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可是這一次是所有人都一直陪到墓地。

眾人看著墓地是“午夜不歸路”,心裏一陣涼意。

“這是怎麼一回事?”

“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