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持久戰理論的研究綜述(1 / 3)

持久戰理論的研究綜述

綜述與書評

作者:趙致遠

[摘要] 對日本進行持久戰是中華民族對於抗日戰爭的理性認識,是綜合中日兩國國防實力對比狀況提出的,對持久戰理論的研究有重大曆史和現實意義,對變化莫測、裝備先進的現代戰爭亦有指導意義。

[關鍵字] 持久戰源流共產黨國民黨

一、研究概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毛澤東的抗日持久戰理論的勝利。對日持久戰理論是中華民族對抗日戰爭的理性的整體認識,是在抗日戰爭中綜合中日兩國國防實力的對比狀況,決定中國要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實行的抗日持久戰戰略。

一直以來,黨史學界對持久戰理論的研究,主要偏重於專題性,集中於對毛澤東《論持久戰》內容和意義上的研究,以及持久戰理論形成的曆史原因和重要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台灣和國外資料的問世,對持久戰理論的研究逐漸有了新方向。這一時期主要集中於黨內外持久戰理論的對比,以及個人對持久戰理論的貢獻。但總體來說,對持久戰理論的研究還較單一。本文將集中研究的問題擇要綜述如下。

二、對日持久戰理論形成源流研究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不同層麵都揭示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1931年10月,著名軍事家、國民政府高級軍事顧問蔣百裏就發文提出對日作戰是持久性抗戰,而對持久戰略的方針和原則做出全麵闡述的則是毛澤東。雖然近幾年關於蔣百裏和毛澤東誰先提出持久戰稍有爭論,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肯定蔣百裏先生隻是零星提出持久戰,毛澤東對持久戰的貢獻最大。而於穩立在論文《對日持久戰理論形成源流考》中,新穎地將持久戰理論的形成源流追溯到晚清時期,提出近代中國先進的思想家不僅認識到要持久對敵,也是更站在積極防禦的高度指出在持久戰中如何轉弱為強。其實持久抗戰並不是某一黨派或者政治家單一的研究成果,而是在民族矛盾不斷上升,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形勢下逐步形成的,是集體探索的結果。[1]p4

三、抗戰初期黨內外關於持久戰的思潮及對比研究

對於中國抗戰持久戰略的製定,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及國內廣大愛國人士都作出了不可忽視的努力。可以說,持久戰略的提出、形成、完善是全民族合作抵抗侵略的產物。

1.國民黨的持久戰理論思潮。1937年初,蔣百裏在軍事著作《國防論》中就提到持久戰理論。一·二八淞滬戰役後不久,蔣介石在軍事委員會召開的“軍事整理會議”上即表示:“現在對於日本隻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1934年,在主持廬山軍官訓練團期間,他更多次強調在未來對日戰爭中,要步步為營,消耗敵人,爭取時間,並提出對日作戰的五點方針,即:“第一,戰術要取攻勢防禦;第二,就是步步為營,處處設防;第三,就是固守不退;第四,要注重遊擊戰術;第五,組織並訓練民眾。”1935年,隨著形勢的發展,蔣介石及國民政府開始把對日抵抗準備提上日程。這一年他擬定的對日指導方針是:“一麵呼籲和平,期求集體安全,一麵整備國防,充實軍備,至取最後勝利。”1936、1937兩年國民政府製定的國防計劃大綱中,基本體現了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當時,包括蔣百裏等人尚隻把中國最後抵抗線定在湖南以東一線,而蔣介石已把視野落到西南,可見他對抗戰艱巨性的認識是比較充分的。正是在富饒而又險峻的西南地區,他逐漸找到了抵禦外侮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