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時代
卷首語
作者:王晨
1946年,當中國共產黨還處在戰略防禦階段的時候,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擺在了一線指戰員的麵前:解放軍不知道如何打城市攻堅戰。
論遊擊戰、運動戰,1945年的中共部隊早已熟稔於心,胸有成竹。中共部隊正是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在中國的山野鄉村壯大了隊伍,建立了自己的軍事供應體係。在十幾年的閃展騰挪中,中共部隊一直都主動避開敵人的鋒芒,秉承著“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戰術原則,在不斷的小規模交手中,鍛煉著自己的隊伍。
但是正麵對決的這一天終究要到來。在那場著名的四平保衛戰之後,巨大的傷亡和沉重的代價,深深震驚了在一線指揮的林彪,以至於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他一度對攻打大城市猶豫不決。
事實也證明,後來解放軍的城市攻堅戰,一般都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後,才能攻破城門。最終的勝利雖然是我們的,但若是細算傷亡的賬,有時甚至還會出現赤字。
以小搏大、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已經沒有用武之地,實力的對抗,成為戰爭的主旋律。
這一幕,在如今的中國經濟體中,也正在上演。
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源於中國式營銷的“農村包圍城市”。這一路徑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也是成長戰略上的。中國式營銷在產品上表現為模仿,在市場上表現為低端進入逐步包圍中高端,在管理、營銷、技術、裝備上,表現為引進、借鑒和學習。
避其鋒芒,迂回包抄,高度依賴渠道,中國式營銷就這樣讓中國企業壯大了身板,擁有了能與跨國公司抗衡的資金實力,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但是,隨著中國高速的城市化,現代渠道的隨之下沉,農村市場的戰略縱深正在逐漸被壓縮,傳統中國式營銷的發揮空間越來越小,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以及本土企業之間在城市的正麵對抗,正在成為市場競爭的主戰場。
正麵對抗,講的就是硬橋硬馬,拚的就是實力。因此,從2012年開始,本土企業開始回歸營銷的核心要素—產品。董明珠親自在廣告中喊出了“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而更多的製造業開始延請法國、意大利、韓國的設計公司,走上了當年日本、韓國產業升級中從工業設計上找突破口的道路。
這是一個新的競爭起點。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國式營銷的新階段,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