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對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事物充滿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事物的這種好奇心愈發強烈,進而產生懷疑。孩子的知識無法解答這些疑問,於是他們就向家長提出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有些問題常常令家長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小鵬放學時,看到紅紅的太陽正向西邊落去,就問接他的媽媽:“媽媽,太陽為什麼會落到西邊?”媽媽說:“因為它在天上跑了一天,太累了,需要到西邊去休息。”小鵬又問:“它為什麼要從東邊升起來?”媽媽說:“因為它睡足了覺,又要起來工作了。”小鵬說:“那它從西邊落下去的,應該從西邊升起來才對,為什麼要從東邊升起來?”媽媽卡了殼,不知道如何回答。
吃晚飯時,小鵬問爸爸:“電視為什麼會出圖像?”爸爸說:“因為它能接受無線電波。”小鵬問:“為什麼接受了無線電波就能看到圖像?”爸爸說:“因為電視有把電波轉換成圖像的功能。”小鵬說:“為什麼電視會有這種功能?”爸爸說:“因為,因為……我也不知道。”
孩子的問題是包羅萬象、瑣碎和沒完沒了的,所以常常會把家長問得心煩氣躁,答不上來,就惱羞成怒,衝著孩子發威,嚇得孩子不敢再問。這種做法是有欠妥當的。孩子在發問時受到挫折,好奇心受到壓抑,漸漸減少發問的次數,時間長了,就把問題放在心裏不問了;有的孩子幹脆不再想那些令父母發怒的問題,這樣的孩子看上去什麼問題也不問,不惹父母生氣,但他去已經喪失了想象力,真的成了“問題孩子。”
“為什麼”是孩子思維的翅膀,孩子“為什麼”提出的次數越多,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會越強,他頭腦中的知識越豐富。
在美國,孩子放學後許多家長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事又不提出來,家長就會批評孩子,這種重視培養孩子發問能力的精神,應該值得家長們借鑒。
那麼,針對愛發問“為什麼”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不要嘲笑孩子的問題
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幼稚而可笑的,父母覺得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就嘲笑孩子提問的愚蠢,罵他是“小笨蛋”。受嘲笑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答案,還被父母傷了自尊心,慢慢就會喪失提問的興趣。
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善於提問的孩子,他對一切都好奇,對一切都產生懷疑,他上小學時,老師常常被他問得不耐煩。
有一天,數學老師在講台上給學生講一道“2 2=?”的數學題。這時候愛迪生舉手問道:“老師,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老師說:“這是應該的,因為它隻能等於四!”老師的答案讓他無法接受,他繼續問“為什麼”。老師認為愛迪生的頭腦有問題,決定讓他退學,因為他總是提問,老師的課無法講下去。老師把愛迪生的母親請到學校說:“這個孩子頭腦有問題,無法再讀下去了。”
愛迪生的母親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為兒子是個聰明而奇特的孩子。愛迪生退學後,母親對他進行了家庭教育,在母親的獨特的教育中,愛迪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從而為他日後的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當孩子提出“為什麼”時,對孩子進行表揚
在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孩子提出“為什麼”,父母總嫌孩子太纏人,“一邊玩去”、“長大了就知道了”、“不知道”、“再問就打你了”……父母常用這樣的話搪塞或斥責孩子,這是不對的,因為他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待孩子的提問,父母一定不要嫌麻煩,要表揚孩子的問題提得好,並鼓勵孩子繼續提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