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任人評說(終章)(1 / 2)

回到洹水,吳起又回到了闊別一個月的西河之地,然後就專心在此守衛西河之地。而此時的魏文侯也步入了耄耋之年。自那場大戰之後他就逐漸將國內的軍政大事交給了未來的儲君魏擊處理,而在此期間吳起也把西河管理的井井有條,憑著從老師卜夏那裏學來的東西,在西河的這幾年期間為魏國培養了大批的將才與可用之人。

吳起大敗齊軍歸來的第五年,魏文侯便駕崩了,公子魏擊繼承了魏國的王位,是為武侯。而也就在兩年前,老將樂羊也致仕隱居,第二年,這位曾經縱橫沙場的將領也黯然逝於隱居的小屋。後三年,為相二十多載的魏成子也與世長辭,李悝接替了他的位置,可剛過了八年,李悝也死在了任上。

也就在李悝逝去的那一年,早年就跟隨魏擊的王錯成為了新一代的相國,同年,魏武侯一道指令就將常年跟隨吳起的陳長風調回了洹水城,擔任拱衛京師的統帥之人,淩倫則被調到了北塞要地,與趙釴共同防禦犬戎。總之,吳起的得力部下都被抽調到了各地。

第二年,魏武侯與王錯同到西河視察,來到西河的第二天,魏武侯、吳起、王錯君臣三人同遊洛水河畔,誰也不知道他們當時談論了什麼內容,可第二天後魏武侯等人就匆匆離開了西河。

一個月後,魏武侯就回到了都城洹水,也是從那之後,洹水城裏關於西河守將吳起的謠言就滿天飛,有人說他當初為了在魯國時剛謀得官職就買回大量的女婢,十足一個好色之徒;也有人說他為了取得魯國國君的信任,竟狠心殺掉自己的結發妻子;也有人說當年他的母親逝世時居然不回家奔喪,仍舊一心隻讀帝王之書,簡直是一個不孝子。最初這些流言蜚語隻在市井之間流傳,可沒過得幾日,就連朝堂之上的的大臣們也聽聞了這些傳聞。身處京師的陳長風任憑他怎麼解釋,這些謠言卻是越傳越烈。

又過了幾天,朝堂之上就有大臣針對吳起這個問題提了出來,最初的時候眾大臣還是大都站在了吳起這邊,可到了後來,大多數人也開始深信不疑。甚至到了後麵,一些大臣居然提出要以此罷免吳起,雖然陳長風據理力爭,可怎奈勢力單薄,三天之後魏武侯就下達了罷免吳起西河郡守一職的命令,並著其回來。

在使者出發的時候,陳長風也同時令自己的一個親信先一步抵達了西河,告知吳起洹水城裏發生的一切。十天後,當吳起從使者手裏接過魏武侯的令旨,腦海裏回旋著好友陳長風托人捎來的口信:“這些都是王錯的陰謀,都是王錯一人搞的鬼!”看著布帛上魏武侯接近於斥責的指令,身為當事人的吳起知道,沒有魏武侯的許可,他一個小小的王錯又怎會有這膽子?

吳起迎上使者不善的目光,輕聲道:“賴大人,可否容吳某先行處理一些事情?”這位賴姓使者方想開口拒絕吳起的要求,可看到他身後如狼似虎的士卒,將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換上一副笑臉道:“隻要將軍喜歡,想留多久都可以。”同時心裏卻想到:“隻要你回到洹水,有的是方法整你!”

看著使者閃爍的眼神,吳起的臉上閃過了一絲無奈,“此間之事,在我離開西河之前誰也不許提及!”吳起嚴厲地吩咐旁邊的幾名魏武卒。

不再理會使者,吳起率身走出帥府,向傳令兵小鬼兒看了一眼,不待吳起開口,小鬼兒利索地拿出了腰間的胡笳吹了起來。吳起剛走到校場上,底下的五萬魏武卒便已集結完畢。二十年的時間,曾經追隨吳起東征西討的魏武卒如今已十不存一,不是戰死沙場,便是歸老還家,能夠幸存下來的已是寥寥無幾。

這些新招募的魏武卒也許沒能與吳起在沙場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但朝夕相處的訓練也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同樣真摯的感情,吳起平時就平易近人,深得士卒擁戴,這些魏武卒看著吳起就如看著自己的大哥一般親切。

底下的魏武卒仍不知吳起被罷職的消息,仍是一個個充滿期待地看著陪伴了自己多年的主帥。吳起逐個、逐個地看過去,想要把這些熟悉的麵孔刻在自己的心上。底下的魏武卒也覺察到了吳起的異常,眾人的目光都不覺投向了一直跟隨吳起的傳令兵小鬼兒。

迎著底下眾人詢問的目光,小鬼兒強忍著淚水撇開頭去,不去看底下的夥伴,他生怕自己控製不住自己而違反了吳起給自己下達的軍令。

底下的魏武卒,從最初的激昂,漸漸地變得焦慮,可沒有吳起的命令,他們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過了一盞茶的時間,又像過了一世。望著底下五萬士卒疑惑的神情,吳起平靜地說道:“從現在開始,你們要在此待到傍晚,沒我的軍令,誰也不許離開。”說完,吳起就徑直回到了自己的帥府,解下牆上的龍淵,將他別在了腰間,跳到使者準備的一輛馬車裏,任由車夫駕著離開了洛陰,遠離西河,朝京師而去,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地方。

馬車從東門平穩地向前馳去,馬車後麵,是此行的使者車架,馬車四周,幾名虎視眈眈的侍衛時刻緊盯著馬車的動靜。吳起從車窗向外看去,不知不覺間,竟來到了林耿曾經駐紮的那座樹林。滄海桑田,見證了多少代的人事變遷,這些樹木依然挺拔地生長著,人的一生相比於這些壽命亙久的物種來說隻不過是白駒過隙般的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