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隻見李秋又從袖中掏出了一張紙,鋪在案幾上給眾人看。
“秧馬?”
眾人但見那紙上寫著“秧馬”二字,圖上畫著的,卻是一兩頭上翹的小船一樣的東西。
李秋看見眾人很有些疑惑,便對他們解釋道:“諸位,這秧馬,就是拔秧、栽秧時所用。
你等看,這兩頭可以放秧苗,秧馬下麵是光滑的,人坐在上麵,依靠雙足的力量推動秧馬行走,可省力許多。”
隻見那段木匠看罷,驚道:“哎呀,小人平時一日插秧兩畝,倒是覺得累得不行。有了這秧馬坐在上麵插秧,可是舒服多了,怕是一日插三四畝也沒有問題呢!”
“嗯!這東西看著簡單,真的很簡便!李典事者這秧馬是如何想出來的?”王鉷問道。
李秋道:“卑職也經常插秧,覺得整日裏彎腰受不了。而且,卑職的二伯、二伯母年紀也大了,看著他們在田裏拔秧、插秧,異常辛苦,因此,就琢磨出了這東西!”
“怪不得呢!這東西可比那鏵犁簡單得多,你三人也一並將其做出來,幾日後,一起在稻田裏一試,反正那秧還未插完呢!”楊釗道。
“是!請幾位官爺放心,小人等一定按時完成!”段木匠說道。
望著那幾人的背影,王鉷又轉頭看看李秋,心想,此人點子真多,這些東西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真是個奇才!
自己這一趟劍南道沒有白來!這兩樣農具要真的好用,一旦在全國推廣開來,這作用可不得了,倒是可以節省大量的勞作時間。
唉!可惜這李秋隻是個胥吏,要是一個官員,自己倒是可以提拔關照他。
如此奇才,在這裏太可惜了!
他心裏暗自惋惜,不過轉念又想,胥吏又如何?牛仙客不也是胥吏出身?人家現在還是宰相呢!
看這鮮於仲通如此喜歡李秋,此人怕是也有前途的。
王鉷父親雖然是官身,家世不錯,不過,他母親也是出身貧苦之家,所以他倒是從心裏對李秋很有幾分敬佩。
貧賤不奪誌,人需要骨氣,也需要奮發向上,永不言退!
……
三日後,下午未時二刻,新都縣桂湖鄉德仁裏,一處水田旁。
但見鼓聲隆隆,四麵大旗飄飄!
監察禦史王鉷、新都縣縣令高原以及縣丞、主簿,兩位縣尉、縣裏主要胥吏雜役等數十人,來查看李秋“發明”的新鏵犁、秧馬。
同時,周圍還有幾百名老少百姓、幾十名來縣裏學習的珠算的裏正,他們可是鄉官。
楊釗看著這場麵,心裏非常高興,他是王鉷任命的現場主持人。
看看時辰差不多,隻見楊釗向打鼓之人揮揮手,鼓聲立刻停止,他衝王鉷和各位縣官點點頭,然後對著眾人大聲說道:
“諸位,民以食為天,國事農為首……”
……………………………………………………………………………………
鏵犁:
筆者自小在農村長大,現代的鏵犁都是用鋼。不過,古代鏵犁都是用生鐵,並非用鋼,鋼的價格昂貴,是用來做兵器的。
實際上,生鐵已經完全滿足鏵犁,因為它很硬,破土最合適。
再者,由於鏵犁本身很大,呈三角形,較厚重,並不容易破碎,國人用生鐵做鏵犁用了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