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發展的內力與外力
專欄
作者:觀其
4月14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必須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統籌規劃,製定總體思路,明確工作目標,在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4月23日,人民日報以《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為題刊發了劉部長的講話。
印象中,中宣部部長出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首次。劉部長的講話,也是高層對媒體融合發展最係統全麵的闡釋。講話高屋建瓴,極富針對性指導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媒體融合發展今後將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部長在講話中提出,融合發展之路要“走穩走快走好”。穩中求快,快中求好,邏輯要求是明確的。單純圖快,融合成了夾生飯,傳統的事業荒廢了,陣地衰弱了,新的又沒搞起來,這絕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推進融合,既要看到“傳統媒體已經到了一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刻不容緩,同時也要立足自身實際,拉出問題清單,理清步驟措施,這樣才能快而不亂。
媒體融合發展,是近些年傳媒界尤其是傳統媒體最關注的課題,也是最頭疼的問題,因為新媒體的衝擊和蠶食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平心而論,對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媒體體會最深刻、訴求最迫切。當然,麵對融合發展,確實存在跟不上、不適應、不到位的問題,確實有畏難情緒,但不可忽視的是,傳統媒體也確實麵臨不少短期難以化解的難題。例如:
內容價值問題。媒體融合發展須堅持“內容為王”,內容是傳統媒體參與融合發展最大的資本。今後在改進新聞生產的同時,如何解決內容的產權保護和市場價值轉換是個大問題。傳統媒體辛辛苦苦生產的內容,一直以來被各種新媒體近乎免費地拿去就用,甚至連個招呼都不打。這樣肯定不行。融合中,傳統媒體利用各種新媒體渠道傳播內容,內容如何作價,收益如何分成?解決傳統媒體“內容為王卻無價,數據是寶不值錢”的尷尬,需要法律政策出手。
人員問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體化發展,需要重組媒體內部組織結構,重構生產經營流程。這確實是“一大難點”。重組必然帶來人員分流。目前,傳統媒體人員有核心層、緊密層、半緊密層之分,有正式聘用、勞務派遣之分,一般情況是省報集團近萬人、地市報社千把人。分流人員安置,需要傳統媒體早加應對。同時,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相應的薪酬製度、績效考核機製也是傳統媒體的軟肋。新媒體活力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價值評價立體、利益分配多元,尤其是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把個人與媒體緊緊綁在一起,真正是一損俱損一榮共榮。而傳統媒體,基本就靠“職務職稱加工資獎金”;因屬於國有文化企業,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基本沒有,經批準允許開展試點的也屈指可數。兩相比較,引人、留人、用人機製是個大問題。
輿論領導權問題。傳統媒體除了與自辦的新媒體融合外,更重要的是與商業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外部資源的融合。融合發展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技術主導權又在商業網站等手上。商業網站等的投入動輒以億計,而傳統媒體普遍生存壓力大,有些虧損嚴重,技術應用嚴重滯後,離“最好的技術”、“最好的水準”差距甚大。這要求傳統媒體敢於攻堅破難、脫胎換骨,同時也需要政策資金支持。當然,技術全靠自己研發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能用社會的、別人的技術要盡量用,不能關起門來搞融合”。借力發展的觀念,傳統媒體還亟待強化。同時應看到,借力商業網站等成熟的技術、平台、渠道融合發展,是個市場行為,要按市場規則辦事。市場化、公司化運作,必然涉及股權結構、持股比例等問題。社會資本、商業網站對產權保護,是毫不含糊的。股權結構,直接關乎決策權、領導權。傳統媒體不能為融合而融合,而忘了黨管媒體原則。這也是部長在講話中所強調的。
近來各省陸續開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說以上問題,目的是為了解難題、啃骨頭、往前走,避免“沒有條件也要上,你不上我就逼你上”的蠻幹。畢竟,如部長所言,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全方位的革新,也是一場新的艱苦創業征程,要走穩走快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