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如何避免思維混亂
名師講壇
作者:王武雲 湯鵬
寫作時,思維混亂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沒審好題就匆忙下筆,導致立意不明;二是文體意識不清;三是前期預設不精細,導致結構混亂或主次顛倒。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寫作時思維發生混亂呢?
一、審題立意保方向
如果偏離了題意,就會發生思維混亂的現象。因此,我們在審題立意時,要抓住命題者的意圖。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提煉中心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並以其為文章的主旨,就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如2014年高考語文全國大綱卷作文題的材料是關於農民工老王住院、受助、回報的故事,那麼提煉這則材料的中心,抓住其中的共性,可以得出“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個共創和諧社會的主題。
2.抓關鍵詞句法。關鍵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評議性語句,起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的關鍵性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如2014年高考語文上海卷作文題:“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文題材料有很強的思辨性,關鍵詞是“自由與不自由”,那麼寫作時,就要闡明自由與不自由的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3.由果溯因法。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以2014年高考語文全國課標卷Ⅰ作文題為例,所給的材料是關於“山羊過獨木橋”這一學校傳統的團體比賽項目在預賽中出現的新情況,引發的巨大爭論。那麼,從“引發爭論”這個結果的角度談,為什麼會引發激烈的爭論?他們沒有按習慣上的山羊抵角進行比賽。對此推究緣由:規則的製定不妨人性化一點,不僅可以體現公平公正,也可以體現友愛互助,我們要敢於打破常規,學會變通。
4.由物及人法。寫有寓意的材料作文或敘述“物”的材料作文時,我們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橫向聯想法進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從而提煉出寫作觀點。如2014年高考語文課標卷Ⅱ作文題的材料是關於給野生動物喂食的,材料中的“動物”“野生動物”,我們可以將其引申到人,如由“人喜歡動物”引申到父母對子女的喜歡,引申到長者對下輩的愛護,由此我們就可以寫“愛與害”“動機與效果”“教育方式”等方麵的話題。
二、明確文體不走樣
如果確定寫記敘文,就要篩選出能表現主題的事件,並加以拓展,對其中的人物進行多角度描寫,充實其中的細節元素,以少量的議論和抒情深化主題。如果確定寫議論文,就要提煉出準確鮮明的觀點,列舉具有說服力的論據,搭建基本的論證框架,最好能用兩種以上的論證方法,並能聯係實際進行思考。
三、理清結構顯清爽
無論決定寫什麼文體,我們都需要認真構思,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詳寫什麼略寫什麼,需要什麼樣的素材,需要什麼表達方式。這樣才不至於寫作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文章安排段落結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基本的是“縱式”和“橫式”兩種。安排段落結構,還應當注意不同文體在結構上的不同特點以及同一文體在結構上的變化。如:安排記敘文的結構層次有以下方法:按時間先後劃分;按地點的轉換劃分;按事情發展的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按描述內容的不同角度劃分。議論文有以下常見的結構形式:並列式;遞進式(按邏輯順序);對比式;總分式(包括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
要想理清結構,寫作前最好能列寫出提綱。列了提綱,就知道寫什麼,並且知道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如此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層次清晰。以2014年高考語文全國課標卷Ⅰ作文題為例,首先根據立意,確定好文體。如果要寫記敘文,就要明白需要寫一個什麼樣的事件才能反映“打破常規”獲得雙贏的主題;如果要寫議論文,就要寫清楚“如何”打破“什麼樣”的常規,正麵的例子舉什麼,反麵的例子舉什麼,引用什麼名句。最後提綱如下:
觀點:打破常規,獲得雙贏。
文體:記敘文。(用倒敘的方式開頭)
事件:班級裏的一個差生被新班主任用非常規的手段轉化的事件。
結果:差生不再搞破壞,能和同學和睦相處,並用心學習。
經過:老師假扮他失蹤多年的父親,與他書信交流。
起因:差生因同學嘲笑而將教室的門踢壞被新班主任老師發現,從而對他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