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什麼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等方麵皆有卓越成就,曾獲台灣地區“教學特優獎”、“校園最熱門教授”,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人性是什麼?一般人提及這個問題,會想起《三字經》開頭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許多人認為“人性本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既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而是宋代以來的學者概括出來的。這個“本”字是後代的解釋,並非孔孟的原意。根據我個人多年研究儒家思想的心得,我認為儒家並不主張人性本善,而是強調人性向善。

儒家強調人性向善,那善又是什麼呢?這是儒家思想的又一重點。首先,善是一種價值。價值不在某個地方,它需要有主體的選擇才能呈現。例如這裏有兩個杯子,一個裝鑽石,一個裝水,你說哪一個比較有價值?大家一般會說:當然裝鑽石的比較有價值。但假使今天你身處撒哈拉沙漠中,水的價值恐怕就比鑽石高了。因此,水和鑽石不是沒有價值,而是與價值無關,它們隻是純粹的事實,任何價值都需要經由人(主體)的選擇才能呈現出來。譬如山上有一朵百合花,在沒有人爬上這座山、看到這朵花之前,百合花隻是存在而已,沒有所謂美不美的問題。但是如果有人看到這朵花,說:“這朵百合花真美,我喜歡它。”在他喜歡的過程中,這朵花的價值就呈現出來了。再譬如大家如果都說黃金比鐵差,那麼黃金的價值就會立刻貶低。其實,黃金、鐵、石頭、鑽石有什麼差別呢?對動物而言是沒有差別的,價值是人所特有的問題。離開了人類世界,宇宙萬物隻是事實而已,不是價值。價值隻對人類有效,也隻有人類才可以讓價值呈現。因為人類有選擇的自由,有了選擇的自由,價值才可以通過選擇呈現出來。

善是一種價值,因此善也是人所特有的問題。離開人的世界,就沒有所謂善的問題。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魯濱遜是孤島上唯一的人,不會有人評判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隻有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無所謂好壞。任何善或惡必須放在兩個主體間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呈現,離開人群的脈絡,則無善惡可言。人性是向善的,因此人也必須在人群中實現自我。這是儒家一個很重要的見解。

那麼,人與人之間如何來判斷善?這是一個大問題。譬如我們說一個人很孝順,但他不一定是好的朋友;一個人是好的朋友,但不一定是好的老師;一個人是好的老師,但不一定是好的父親。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要把所有的“好”都做到,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當你說一個人好的時,不能抽象地說他好,必須指出他對誰好,離開他所對的對象,他的善是空洞的。做善人可不可能?理論上可能,但實際上十分困難。因為儒家認為善人必須權衡好各個方麵的關係,對他周圍每一個和他有關係的對象都好,才能稱之為善人,也就是說善必須權衡好一切適當的關係,把他所有相關的人對他的期許都完全加以實現,使其人際關係網上沒有一點缺失,這才叫做善人。

做善人困難,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一個人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多種多樣,但這些角色之間有時會相互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的社會裏,有時會很辛苦,在人生裏又常常充滿挑戰、考驗和不幸的原因。因為大家不能相互體諒,都隻從自己的角度看對方該有的責任,而忽略了他還有其他角色要扮演,還有各種責任要去滿足、去承擔。於是就會產生誤解和怨恨。

所以孔子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也就是說,我沒有見過善人,隻要見到有恒的人就夠了,“有恒”是指人的內心有向善的要求,雖然做不完美,心仍然向往,仍設法努力去做好。

儒家思想的意義就在這裏。沒有一個人能在有限的生命裏成為完全的善人,但是每一個人又都可以成為善人。生命充滿向前開展的動力,人性是趨向於善的,這種力量由內而發,沒有人可以徹底消滅它,所以對人性要永遠抱著希望。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行善是無窮的要求,不能有所間斷。一個人做壞事是其人性扭曲的結果;做好事則是人性正常發展的結果。人性是一種趨向,是開放的,是等待被實現的潛能。一個人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由內而發對自己有所要求。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隻要活在世界上,就要不斷的努力奮鬥,使自己越來越好,使人格越來越高。但行善絕對不是負擔,而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這快樂完全符合“人性向善”對自我的要求。(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