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哪個家長不是在自己孩子身上寄托了無限的冀望!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大多數家長對培養自己的孩子富有愛心、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篇文章的觀點您也許不會讚同,但隻要讀下去,可能改變您的一些想法或做法,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未來。如果夫妻共讀,展開討論,那麼收益會更大。
教育改變著家庭和世界的未來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他在田裏工作時,突然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於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糞池裏,於是弗萊明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名高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就在那時,農夫的兒子從茅屋裏走了出來,紳士問:“那是你兒子嗎?”農夫很驕傲的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他走,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你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讓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小孩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並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他在189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誰救活他呢?盤尼西林。那紳士是誰呢?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呢?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教育是頭等大事,對於一個家庭和孩子來說,教育也是頭等大事。因為教育是最有效的投資,它可以改變世界、改變未來。如上述故事中的弗萊明·亞曆山大士,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極有可能成長為一個農夫,盡管他也許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農夫,但世界總歸因缺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遺憾。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們曾指出:欠發達國家要想發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興辦教育;要想幫助落後地區和貧窮家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幫助。教育是消滅貧富差距、發達與落後鴻溝的最有效手段。
大道理不用多講,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清楚:教育對自己家庭、對自己的孩子意味著什麼。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仍然先來看一個故事。
拿破侖有一次在同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製似乎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母親。”貢龐夫人回答。
這個回答深深地打動了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個詞裏包含著一種教育體製。那麼請您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母親的角色和決定影響著孩子。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成就大事業者,無一不是深受母親的影響。政治家毛澤東、丘吉爾、肯尼迪……科學家愛因斯坦、錢學森、愛迪生……文學家魯迅、托爾斯泰、冰心……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隻要有一個善良、節儉、樂觀和整潔的女人,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殿與快樂力量的源泉。母親為社會貢獻的最主要的產品就是你的孩子,除了自發的愛以外,母親必須學習教育的藝術,否則,任何教育改革都將是徒然。
當然,我們今天雖不能像拿破侖那樣說“傳統的教育體製似乎一無是處”,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以下幾點:
1.學校是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地方,而孩子要成長為一個健康合格的人材,需要大量的生活磨煉,社會鍛煉,也就是說隻有在生活、社會的大課堂中,人的性格、品質等多種綜合因素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2.學校的教育模式是流水線作業。一個老師麵對數十個孩子,不可能麵麵俱到。觀察孩子的個性差異,引導孩子個性發展仍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任務。
3.現行教育體製與師資力量遠非完善,再好的學校教育也不會是孩子所受教育的全部,我們家長無法等待、無法袖手旁觀,更不能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
隻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才是教育的真諦。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父母都能成為優秀的教育藝術家同樣,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個人一生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在各自的行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有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寫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的成功人士,一封來自監獄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